[陇文化]【甘报故事 《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征文】难忘食堂饭菜香
本篇文章1551字,读完约4分钟
李师傅,一碗肉末面!冯师傅,吃个脆饼吧!辛大师,一碗红烧菜!每次吃饭,我们都会在甘肃日报的食堂听到这种忙碌的叫声。下班后,工作人员冲进食堂,排成一条直线,依次排队吃饭。厨师们站在取餐窗口,和大家打招呼,一边忙着收饭票送饭,脸上的汗都忍不住擦了。这种繁华景象,从《甘肃日报》创办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几十年。报社员工回忆报社的发展,总会赞报社的食堂为他们的生活解决了大问题。
对于没有结婚有家庭的年轻工作者来说,经营好食堂尤为重要,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记得1967年12月底,我一踏进报社大门,就迫不及待地问接待我的马同志:报社有职工食堂吗?她笑着说:是的,而且做的很好,在省机关还是很有名气的。然后她带我去食堂。我找辛炳南师傅要了一碗红烧菜,一个红烧青海黄鱼,两个小笼包,一共两毛钱。它们既便宜又美味。我真的很相信报社的食堂经营的很好,又便宜又好。几年后,我结婚成家,有时候在家做饭。但是因为工作忙,爱人去其他单位上班,没有时间做饭,所以经常在食堂吃饭。就我而言,食堂吃饭的人还挺多的。我粗略算了一下,当时报纸上有300多人,食堂常客大概有200人,尤其是未婚的单身工人,即使是星期天。如果没有食堂的话,那时候社会上的餐馆就少了,单身工人吃饭的问题就成了大问题。
办好报社食堂,也解决了上夜班的工人吃夜宵的问题。报纸的出版部是一个常年上夜班的部门,周围是夜班、校对部门和印刷厂。每天大约有三四十个人上夜班。70年代,我也上了5年夜班。大多数上夜班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夜晚很长,工作量很大,这使他们非常困难。有时候等新华社的新闻稿,经常熬夜到天亮才下班。上夜班最大的愿望就是晚上能有一顿好吃的夜宵,白天能睡个好觉,保持旺盛的精力跑报纸。为此,报社领导专门安排食堂厨师上夜班,每晚一人。四位技术高超的老师傅辛炳娜、李、、冯德贵每半个月轮流上一次夜班。为了保证晚上晚餐准时上桌,夜班师傅会在下午四点去报社提前做好晚餐的准备,收拾、洗碗、切菜。吃炒面的话,白天也要做好面,提前醒来。当晚间食客到来时,一刻钟内就可以吃到美味的炒面。以上四位老师傅可谓厨艺大师,各有千秋。每当轮到上夜班的时候,他们就想尽办法把自己的绝活拿出来,改变方法调整花样的多样性,让大家吃的好吃又舒服。有时用小笼包做饭,有时用饺子或面条,尤其是蒜薹炒面,是员工爱吃的特色面食,每天吃个不腻。
想要做出一顿好饭,关键是要有足够的粮、油、肉、菜等食物。但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年,物资匮乏,粮、油、肉靠票供应。每人每月凭票供应半斤油半斤肉。这种情况下,食堂确实很难做好。报社领导和食堂师傅想了很多办法克服各种困难,千方百计办好食堂。首先,他们每年从报纸的经营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以集体福利的形式进行补贴。第二,在礼县建立了一个100多亩土地的农场,工人轮流工作。每年,从农场收获的食物、苹果和猪肉都分发给工人,并给食堂一些补贴。第三,在全省范围内发起站,组织一些报纸副食品。70年代初进驻张掖站的时候,帮报社食堂从山丹军马场以公道价格买了几万斤菜籽油牛羊猪肉。1979年和1980年,我在龙南站驻点的时候,帮报社以公道的价格买了一车猪肉和一车橘子。当时定西、临夏、武威火车站的同志也帮忙食堂,以公道价格买了几卡车土豆白菜。第四,加强食堂内部管理,堵塞各个环节的跑漏。由于上述措施,虽然当时物资供应不足,但食堂仍然经营良好,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和好评。
每当工作人员回忆起繁荣昌盛的职工食堂时,他们总是高度赞扬为食堂辛勤工作的老师和生活科长高同志。现在,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无私的奉献和热情的服务态度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甘报故事 《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征文】难忘食堂饭菜香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百花】春食鲜
下一篇:[陇文化]【生活】春季食补防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