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光明日报:论抵制低俗文化之风
本篇文章4368字,读完约11分钟
论抵制庸俗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决抵制低俗和媚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抗俗的命题,也告诫我们要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抗俗问题。
第一,庸俗文化的本质在于它的庸俗精神
学术界对庸俗文化概念的解释散见于相关文章,但尚无成熟的定义。总的来说,有三种相关的观点值得探讨:一、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从高到低依次是高雅文化、通俗文化、低俗文化;高雅文化或高雅文化没有低俗,低俗只存在于通俗文化;甚至有意无意地将高雅文化等同于芭蕾、交响乐、西洋歌剧等外来文化。其次,对俗文化概念的解释多停留在对宣扬色情、暴力、低俗趣味等文化现象的描述上,而没有关注俗文化的精神实质。再次,在讨论高雅文化、低俗文化或低俗文化的概念时,主要局限于对广播电视文化、文艺文化、舆论宣传文化等这些显性精神文化领域的考察,而没有从大文化的角度界定低俗文化的外延。既然这三种观点都是研究庸俗文化概念时不能忽视的问题,那么就有必要进行逻辑上的梳理。
第一,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并不表达某种文化的进步性或落后性,而是指向文化形式或模式,表达社会文化形式或模式的成熟性和完备性。文化形态的成熟和完整,是指某种精神或物质文化样本符合其所属文化形态的公认规范和要求,代表了这种文化形态在这个时代的更高或最高水平,即所谓经典传世之作。不成熟和不完整是指一种文化形态,在这种文化形态中,一个精神或物质文化样本包含相应的文化元素,但仍处于自发的、初始的和相对简单的状态。这里的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不仅包括精神形态,还包括技术形态和物质形态。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是有区别的,它们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体系中,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大众文化是高雅文化的基础和源泉,高雅文化是大众文化的飞跃和升华;高雅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庸俗文化是指文化素质低、有些落后性质的文化;它与贵族文化和进步文化相对立。判断一个文化对象的质量或性质,属于文化精神的问题,即判断文化精神的性质。文化精神是指包含在一种文化形态、模式或体系中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审美意识、道德情操、生活情趣等各种精神要素的总和。从文化精神的层面上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和精神旗帜。文化精神可以分为对错、贵贱、进步与落后,即真、善、美、伪、丑、丑。贵族文化、进步文化是宣扬真善美、贬低假丑的文化,庸俗文化、文化滞后文化是贬低真善美、宣扬假丑的文化。
第三,广义上,人类存在和社会存在本质上是文化存在,但它们的文化存在形式不同,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风气文化、物质文化;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家庭文化、职业文化、生活文化、娱乐文化、文化氛围、文化习惯等等。在一个社会的文化体系中,不同的文化形态之间必然有共同之处,这就是文化精神。庸俗文化的本质在于它的庸俗精神。现实生活中的庸俗文化不仅存在于广播电视、文学艺术、舆论宣传等主导文化领域,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说到底,俗文化精神就是现实中俗民的俗精神,俗民的活动延伸到哪里,俗文化就展示到哪里。
二,庸俗文化精神的现实表达
真、善、美与假、丑与丑的矛盾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矛盾,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有其特定的特点。在当前形势下,伪、丑、丑的庸俗精神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有不同的表现。从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来看,最突出的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奢侈享乐的生活精神。生活需要精神,但有些生活精神是高尚的,有些是庸俗的。吃喝玩乐是人类享受自身劳动成果的基本方式,是世俗生活所必需的。世俗不等于庸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享受没有错。然而,奢侈的享受是绝对庸俗的。奢靡的享乐精神带动的奢靡之风,表现为对吃喝玩乐歌舞宴饮的过度贪欲;没有野心,及时行乐,得过且过;追求高端,迷恋奢华,过度消费;铺张浪费、攀比、炫富、争富等。就行为氛围而言,目前奢侈之风主要盛行于大众消费群体。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先富起来的富人,尤其是暴发户,都在有一定工资收入的城市年轻人之中;在精神层面,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也在蔓延。在广告文化和娱乐文化方面,这些文化形式通过展示奢侈、帝王、至上、高贵等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和观念,极大地宣传了奢侈和享受的文化精神,从而不断激活和放大人们的享受欲望,诱导人们的享受观念。
第二,唯利是图的敬业精神。劳动是人类的象征,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以相对稳定的职业分工为特征的职业活动是当代人类劳动的基本形式。通过职业劳动获得合法的物质利益是完全正当和必要的。但在职业利益集团多元化、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利益的合法性为人们以职业为名赚取不合理甚至非法的物质利益提供了可能性。逐利职业化以以职业为名获取个人或单位的最大利益为根本目的和唯一目标,个人或单位的一切职业活动都以个人或单位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这种职业精神驱使人们把职业作为赚钱的简单手段,形成了以逐利为特征的庸俗职业文化。从整个社会的职业文化和职业氛围来看,雇佣军表现为:职业活动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利益,而没有追求,评价个人或单位工作成效的实质性标准是所获得的利益的多少;职业行为基本无视社会舆论和社会公德,可以在职业活动范围内公然规避法律和纪律,甚至集体作弊、伪造、边际违法。在这样的专业理念和文化氛围下,公共权力、公共资源产业化、民营化等现象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行各业的职业潜规则也形成了。这些潜规则都是为职业利益服务的。
第三,消除意识形态化、泛娱乐化的娱乐精神。娱乐通常有两种含义:静态地指人的精神状态或心境如愉悦、喜悦、幸福、快乐;动态的,是指能让自己或他人开心的活动,即娱乐活动。娱乐的去意识形态精神是反对娱乐和思想,用娱乐淡化、屏蔽或排斥人的思想、理性,尤其是意识形态。其本质是非理性的动物般的愚蠢乐观。人的娱乐去思维化的可能性是由人的娱乐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一方面,人的娱乐感是通过对美好形象的感官感知,结合人脑中的审美观念来实现的,其心理过程表现为形象思维。娱乐的这种视觉特性使其具有屏蔽思想、排斥理性的内在倾向。另一方面,人的娱乐能力(感受图像美感的能力)是从高等动物的感知能力发展而来的;与理性思维活动相比,人的娱乐能力更倾向于更接近高等动物的感性能力,更经济;越是接近动物的情感快乐,越是懒,越是专注于色情,打斗,热血,嬉戏,嬉闹。这就使得本应洋溢着思想和理性的人,其娱乐去意识形态化成为可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可以成为现实,使娱乐变得索然无味。所谓泛娱乐化的娱乐精神,是指以娱乐的方式对待非娱乐性的事物或活动的观念和心态,表现为对娱乐和社会文化娱乐的过度欲望,如电视娱乐、网络娱乐、知识娱乐、学术娱乐、新闻娱乐、历史剧等。这种泛娱乐一旦与愚乐文化结合,就会形成愚乐至死的庸俗境界。
第三,抵制低俗文化需要逆风
在现实社会中,庸俗的生活精神、职业精神和娱乐精神相互渗透,构成了庸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以至于庸俗的文化风悄然形成,难以回归。我们要站在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高度,正视低俗文化的存在和危害,顶风奋进,更加自觉地抵制低俗文化。当前,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从巩固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满怀信心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水平;坚决扭转庸俗文化咄咄逼人,高尚文化腼腆害羞的尴尬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抵制庸俗文化、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要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广泛宣传文化思想,深入研究和科学阐述民族、科学、大众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和发展规律;要科学把握抵制低俗文化与建设高尚文化的关系,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同时,坚决揭露低俗文化的深刻危害,形成抵制低俗文化的强大舆论。
其次,要把提高专业文化人的整体素质与提高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结合起来,形成贵族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改变贵族文化叫好不叫座的局面。从低俗文化的人文因素来看,一方面,一些专业的文化人可能忘记了自己的兴趣,或者品味低俗,或者文化境界不高,导致大量文化用品质量低下,甚至在某些领域形成文化垃圾堆;另一方面,有一种现象是,有些人沉迷于庸俗文化,追求庸俗文化。这使得庸俗文化的供需双方利益相同,互为条件,共存共荣。同时,虽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认同低俗,对此有所担忧,但普遍采取无奈、宽容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客观上纵容了低俗文化的不断传播。由此可见,庸俗文化的存在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凸显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整体文化素养低下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建设贵族文化、抵制庸俗文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改造这样的文化生态,最根本的途径是坚持不懈地提高包括专业知识分子在内的全民文化素质。既要培育贵族文化的创造生产群体,又要培育贵族文化的消费群体,构建贵族文化的大众化基础,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公众需求驱动力。
三是全面加强职业文化建设,继续深入开展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研究教育,有效抵制职业低俗化,净化职业文化。不同职业之间,他们的低俗行为各有特点,应该加以强调,区别对待。比如对党和国家机关的专业人员,一定要着重抵制低俗、阿谀、吹拍、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侈享受等低俗的观念和作风;面向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文艺、娱乐、广告、旅游等领域的专业人士。,要重点抵制放弃社会责任、刻意迎合低俗、随意制造传播低俗文化的职业观念和行为;对于物资生产销售企业,特别是食品药品生产销售企业,要重点抵制忘义、以次充好、假冒伪劣、拐卖等严重损害社会诚信、危害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的庸俗职业风气。只有有效抵制职业低俗,才能真正遏制整个社会的低俗。
第四,充分发挥法律、纪律、政策等手段的强制性作用,有力遏制低俗文化的传播。要研究庸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从文化自觉的高度进行深刻反思,认真总结历史教训,做好弥补工作。特别是要加强文化法规、文化学科和文化政策的建设,改变这些层面存在的重经济轻文化、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要围绕如何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如何完善文化产品质量审查制度、如何加大打击扫黄打非等犯罪行为力度、如何实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建设等问题,建立科学严谨、标本兼治的抵制低俗文化的法律、纪律和政策体系,认真落实,形成抵制低俗文化、弘扬高尚文化的稳定体制机制。(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编写:周玉清、王绍安)
标题:[陇文化]光明日报:论抵制低俗文化之风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