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驴友手记】堡子梁:一面远古文化的镜子
本篇文章1756字,读完约4分钟
初冬的一个早晨,像许多冬天的早晨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冷空气和寒冷,天气仍然很好,太阳放晴了很多。下午2点20分,从定西市江夏广场出发,直奔丁琳高速,经过先锋关到五龙二队,一路南下。在文峰村东南上山后,走一段小土路。幸运的是,被雪抹去的地球颜色仍然湿润,不会滑,但它减少了去地球的次数。
山腰上,树荫下的雪依旧是瓷瓷的,坐在地上,仿佛参加会议的有又粗又高的黑枣刺,又老又深的绿矮松,还有山脊岸边参差不齐的野蒿。既熟悉又混杂,感觉自然物理就是这么和谐对立。天河在冬雪中干涸,春风来了,又变绿了。
硬生生踩在厚厚的雪地上,像踩在冰花上,感觉很干净。过一会儿,我就会连着河岸、泥土和杂草。可以看到,有些作物很久没有翻耕了,疏松松软,散发出一股绵长的乡土气息;有些地方,贫瘠的土地上显然没有种过种子,一片片枯萎的蒿属植物密密麻麻,这源于今年雨水充沛。它的萌芽生长也非常茂盛和和谐,这也给这个孤独的,空宽山脊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和自然的宁静。
就在我往东边走的时候,我看着一群人在广袤荒芜的山坡上边走边聊,边慢慢采摘,就像影视镜头里考古学家在荒野中跋涉,在午后的阳光下缓缓行进。是的,我在这里遇到了肖康龙先生。他中等身材,戴着一顶帽子,提着一个包。土和草的颜色已经过了脚踝和裤腿。他像同伴一样,一边走,一边捏着手,捡起满是黄土和泥土的瓦砾,仿佛收获满满的农民,满心欢喜。
很荣幸见到肖康龙先生,他是一个收藏家的家族,是国家专业艺术鉴定家,是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也是海南省文物研究会副会长。他对齐家古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收集,并对中国唐宋八大家窑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察。
肖先生热情地说:我们看到山脊上有一个大圈,太完美了,太陌生了,太震撼了。白灰线清晰、完整、巨大,是齐家文化最典型的标志;这些在方圆已经过了一公里的白灰色的层,是那么的洁白、清澈、柔韧、美观、防潮,是四五千年前齐家文化中特有的建房、居住环境。这些有明显标志的区域,更准确地证实了古代先民们跌跌撞撞、步履蹒跚、摇摆不定的艰辛历程;也更准确地印证了这片黄土地上曾经喧嚣繁华,不甘寂寞的热闹景象。到处还有石灰石,是古人用粘土烧制的狩猎工具。作为民族文化的发祥地,黄河上游的古文化和文明史连绵不断,如广河的齐家坪、临洮的马家窑、秦安的大地湾,这些都在甘肃周边,需要我们认真考证,尽心考证,全力抢救。
回过头来看,刚来宝子良的时候,听说过很多这一带的村民收集玉石工具的事情,也有人因为这个变成了大家;“三玉瓶”的理论经过兰州传到了北京,现在又回到了古城定西新城。后来我还特意邀请了兰州大学考古专业的博士生导师魏文彬先生。他谨慎严谨的学术品格,让我体会到了在包子梁山脚下,也就是史前文化遗址的地方,设立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的真正内涵。特别是山脚下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彩陶片(当地人称为花砖渣),村里的老农民家家户户都收藏着。彩陶文化出现在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都发现了彩绘陶器。即在陶胚表面绘有红黑色颜料的动植物象形图或几何图案。烧制后附着在器皿表面,不易脱落,故称彩陶。还有烧制后的陶器,再上漆,但是上漆容易脱落,大多是烧制后的彩陶。还有素陶无雕。
用阳光、月亮、泥土、古老的字迹轻轻抚摸着这些温暖芬芳的文明图腾,突然,一股炽热的暖流又一次冲走了心中的芬芳,想着祖先们刀耕火种、吃血饮血、居山洞、打雷闪电、风霜雨雪、狼虫虎豹,是多么的艰难。几千年来,在宇宙中,天体极小,生命世代不息。为什么可以说?那些粗糙的点,那些密集的线,红色和黑色,空白色和紧凑的图案是灵魂的火花和思想的源泉;是温暖的话语和亲切的低语;是一颗善良的心,单纯的情感。
反复走在家乡泥泞的陡坡上,听着萧老师激动而火热的解说:我要冲过千年,从前的人要么避乱,要么逃避,要么坚守,从雨里走出来,从泥里挖地,建村,建麻田,留着下一代后一代的生命印记。从彩陶片到石斧铲到碎瓷片再到农具,都在岁月的长河中镌刻着无限的努力。堡子坪很棒,马家窑文化遗址在山根,齐家文化遗址在山中。这种历史文化的延续是罕见的,是我们研究古代文明的又一面生动而明亮的镜子,也是古代文化的瑰宝。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驴友手记】堡子梁:一面远古文化的镜子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