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中国青霉素之父樊庆笙:炮火中带菌种回国(图)
1943年5月,樊庆生(右二)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范庆生在做实验。
本期人物
青霉素的中国发明者
范庆生生于辛亥革命爆发时的1911年,老家常熟,1940年留美,1944年波折回国,同年发明青霉素,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发展青霉素的七个国家之一。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的重要抗生素,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在国内,第一批青霉素制剂是樊庆生研制的,取名青霉素。
目前,范庆生的部分个人档案被纳入江苏省档案馆。他的女儿范振美和范振宁捐赠档案时,讲述了他们的父亲在美国留学时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日军封锁,飞越驼峰航线,把青霉素菌株带回中国的曲折经历。
虽然历史遥远,但经历依然惊心动魄。
贫困学生的曲折生活
穷得赢不了野心。小职员走出优秀大学生去美国深造
范庆生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老家在常熟。他在青年时代目睹军阀混战,人民生活贫困,目睹弱小贫穷的中国被列强欺凌。从小就树立了努力学习,通过科学救国的志向。
根据档案记载,范庆生出生在一个小职员家庭,家境贫寒,人口众多。他从小就聪明。1929年毕业于苏州崔莹中学,因成绩优异被派往金陵大学林业部。他第一年的学费是他父亲借的。入学后,他每年都获得奖学金,并顺利完成学业。1933年范庆生毕业,获得金陵大学最高奖金钥匙奖,留校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大举进攻,平金相继沦陷。据记载,当时沿海各大城市的大学西迁内地,金陵大学也西迁成都。1938年,范庆生爱上了青梅竹马的周山珍。
1940年夏,罗基金会给金达农学院一个去美国留学的地方。因为僧多粥少,学校很难安排。于是学院给三个人发了奖学金,时间由三年改为一年。目标是硕士,然后返校任教。樊庆生因为工作努力,被医院视为前三人之一。就这样,他告别了怀上刘佳的妻子,去了美国留学。当时周山珍肚子里的孩子是范振美。
范振梅告诉扬子晚报,她四岁之前从未见过父亲,父亲赴美留学、研发青霉素的经历也很少向人提及。晚年,他姐姐问起这些经历,他才告诉孩子们,扬子晚报听到了他完整而曲折的故事。
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一年后,细菌学系的一位导师看中了他的才华和勤奋,拿出60块钱帮他攻读博士学位,两年后拿到了博士学位。
在校期间,范庆生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和图书馆里,阅读大量科技文献,练习高超的实验技术,积累丰富的知识。
范振梅告诉扬子晚报,父亲赴美后,转行学习细菌学。194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为了获得实际机会,他去了美国南部的西格拉姆研究所工作,对方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大大改善了他的生活。
很久以前,他的同胞在全国打抗战,他不得不带着装备回到中国
这时,微生物学领域发生了一件举世闻名的大事。青霉素在美国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使用和生产。这种神奇的药物应用在二战中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
范庆生敏锐地意识到,中国人民正在艰苦奋战,前方的士兵每天都在流血,中国太需要青霉素了。他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必须尽快把青霉素移植到中国,为祖国服务。这时候,他虽然在研究所有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但还是在焦急的等待回归。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上交通受阻,回国困难,他很担心。
范振梅告诉我们,就在这个时候,美国成立了美国医学会帮助中国,决定在昆明建立一个包括设备、人员、技术在内的输血血库,帮助中国抗战。血库的设备和冻干血浆的制备技术处于当时医学进步的前沿。因为缺少细菌学检验人才,中华医学会致信樊庆生邀请参加。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带着医疗队回国参加抗战,同时把青霉素的生产技术带回家。于是,樊庆生毅然辞去了研究所的工作,前往纽约求职。他告诉援华医学会会长范斯莱克,他想研制青霉素,对方表示理解和支持。因此,他请求帮助购买开发青霉素所需的仪器、设备、试剂和溶剂,特别是试图提供菌株。该机构准备了他需要的一切,并获得了两个极其珍贵的菌株,加上另一个由威斯康星大学捐赠的菌株。他带回家三个青霉素菌种砂管,后来用来生产青霉素制剂。
不久,樊庆生被聘为中国血库检验主任。为此,他还去了纽约中心医院学习血液检测技术和冻干血浆生产技术。同时,他去图书馆广泛收集关于青霉素的最新科技信息,做了充分的准备。在中国血库试运行过程中,在中国留学生、华侨和美国友好人士的帮助下,采集了1157份血样,并准备将57份干血浆样品带回中国。1944年1月,组织小组成员带着美国捐赠的200多箱设备,准备启程回国。
回到中国的曲折之路在日本炮火下飞越了喜马拉雅山,他回来了
在范振梅的回忆录《父亲与我们》中,我看到在范庆生回国之前,他写了一封信,告诉他的老朋友邱他的回国日期。结果在来中国的路上,船被日军袭击沉没。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邱先生不敢在成都告诉范庆生的妻子,独自承担了。
但是,没想到半年后范庆生奇迹般的出现在昆明。也是在这个时候,4岁的范振梅第一次见到了父亲。范振梅告诉记者,二战期间,交战双方的间谍活动非常激烈。大概是日本人得知船上有医学专家和中国的援助设备,尤其是掌握了制造青霉素秘诀的专家。当时,青霉素在日本无法生产,所以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它。美国接到消息后,放了烟雾弹,临时通知范庆生等医疗队,他们在纽约附近的一个军事港口登上了另一艘美国运输船,才得以逃脱。
然而,这是第一步。范庆生的小女儿范振宁告诉她,父亲病重时,她说起了回国的艰难历程。该船离开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时,遭到日本军舰和飞机的追逐、拦截和轰炸。炸弹不时在船周围爆炸,引起巨浪。这时,范庆生在前甲板的救助站工作。当他遇到警报时,他戴上头盔、救生衣和防毒面具到前甲板值班,但船受损,不得不返回巴拿马。
范庆生告诉小女儿,为了躲避日本潜艇的攻击,她不得不绕过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南部水域,进入印度洋。花了五个月才到达印度孟买。之后经过加尔各答转车到丽都,然后乘坐美军运输机,沿着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最后在1944年6月到达昆明。《扬子晚报》在相关史料中发现,驼峰航线是当时美国为援助中国而开通的唯一空中间通道。1942年4月至1945年8月,500多架美国飞机在驼峰航线上坠毁,1500多名机组人员遇难。
了解了这些背景后,姐妹俩感叹父亲回国报效祖国,参加抗日工作,对他的生命总是充满了危险。在他看来,随身携带的盘尼西林细菌的三根沙管,比生命更有价值。
战争中的伟大实验
开发中国第一批青霉素
樊庆生给的名字:青霉素
资料显示,从美国回来的医疗队在昆明昆华医院建立了血库,由樊庆生作为检查主任,负责验血和制造血浆,专门用于为开通滇缅公路而战的士兵。
血库南边,跨昆明湖的是当时的中央卫生防疫部门。唐主任是著名的细菌和病毒专家。当时他正带领一个团队研发青霉素,从印度获得了两个菌株,但是缺乏新的技术和设备。由于任务巧合,范庆生认识他,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合作。樊庆生不仅有仪器设备,还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菌株,大大加快了青霉素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范庆生利用在美国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实验方法,带领助手朱日夜研制,终于在当年(1944年)研制成功第一批5万单位青霉素试剂。经过临床使用,效果非常好,因此中国成为世界上七个可以开发青霉素的国家(美国、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瑞典和中国)之一。
当时进口青霉素贵,据说一两黄金一个青霉素一般人用不了。樊庆生认为,只有尽快实现大规模量产,国产青霉素才能惠及普通百姓。
抗战胜利后,樊庆生受聘于卫生部上海生化研究室,负责青霉素菌株的选育和发酵条件的研究。他每周往返于上海和南京,忙于青霉素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青霉素菌株的筛选和培养,为青霉素的批量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尽快将青霉素投入批量生产,范振美告诉我,他父亲给在美国留学的李先生写了一封信,要求他回国后带回新一代菌株,青霉素的药效有所提高。1948年,樊庆生在上海生化实验室设立青霉素厂,准备工业化生产。
据史书记载,青霉素研制成功并大规模生产后,范庆生认为应该给它起一个中文名,方便中国人接受,于是给他取名为青霉素。你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晚年,樊青生与孙女约翰·杨谈起它的命名依据:一是在形态学上,这种霉菌植物是蓝黄色的,所以是绿色的;第二,在英语中,后缀-in在生物学中常被翻译成质数,比如维生素被翻译成维生素。两者的结合,命名为青霉素。从此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樊庆生揭开了中国抗生素生产的历史,是中国青霉素引进、开发、命名和生产的先驱。范振梅告诉我,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张扬的致力于做事的人,他的家庭不可能知道他一生的事业和抱负的细节。由于历史原因,直到1998年范庆生去世,几十年来一直默默无闻。
标题:[陇文化]中国青霉素之父樊庆笙:炮火中带菌种回国(图)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