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化·文摘】重建公信力的权威
本篇文章1429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关注社会信任”的文章。从讨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谣言”入手,认为在一些人分不清谣言真假的表象背后,相信和讲述谣言成为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本质在于社会信任度的降低,而社会信任度降低的重要原因是政府、专家和媒体的公信力受损。面对一系列热点事件,普通人变成了“老不信者”。
通常被视为权威信息来源的政府、专家和媒体,不再被公众所信任,甚至谣言传播得越快、越高效,人们就越相信谣言。从经济角度来看,它增加了交易成本。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社会失范的前奏。正如《人民日报》引用的专家所说,“一定要高度重视,尽快从制度层面找到长远出路,慎重解决。”
如果我们认同《人民日报》的观点,人们宁愿相信谣言的深层原因在于作为社会情感稳定器的公信力的严重丧失,那么拯救日益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本途径只有一个:重建公信力的权威,尤其是重获政府应有的公信力。
如何找到政府应该有的公信力?专家为我们提供了思路。一方面,政府应该摆脱旧的思维模式,增加真实信息的“供给”,从而消除谣言的空效应。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公民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法律,切实提高自己的权益意识和识别谣言的能力,从而确保自己能够正确理解政府的行为和专家的言论”这一理念自然有价值,但其确立显然有一个前提,即信息提供者确实想“提供”真实的信息,但受众不满意的原因是因为技术问题或所谓的“官僚作风”,影响了信息的及时发布。
也许最近的一些焦点事件可以加深我们对上述问题的理解。《人民日报》在分析“社会信任度下降”现象的同时,北京发生了歌手李双江的儿子和另一名男子无证驾车打人的事件。不管是无证驾驶还是寻衅滋事,约束条款最初都是包含在法律中的。来自媒体的最新消息也透露,两名男子已被海淀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北京市公安局也声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北京是第一好区,更需要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法律尊严。任何犯罪的人都应该被追究责任。”
这样的处理遵循正常程序,当然也很难失去官方的公信力。不幸的是,北京公安机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背后的事实是:另一名与李双江的儿子金00888一起实施暴力的男子,仅在北京就违规高达36次,北京多次开展打击机动车违法行为的专项活动,但有一次没有处理,身份仍不明。他引起无数猜想是不是不合理?普通人怎么可能“相信”?
事实上,从这次事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技术上的改进可以使信息披露条例等制度更具可操作性,只能对真正有诚意向公众披露信息的人起到一定的作用。当一个人下定决心不让真相暴露的时候,除非有严厉的惩罚,否则真相总会迟到。很多时候,是否公开真相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在此事件之前,警方在昆明官员的色情照片中多次食言。到目前为止,对“云南版王亚丽”党徐焰推广的疑虑还没有消散。没有人会相信地方官员和普通人一样对真相一无所知,但他们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正好相反。
不可否认,在一些地方和一些公共机关,掩盖真相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反应。这种反应的背后是利益的深层联系和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也许在教育官员改变态度和风格的同时,更紧迫的任务是打破这种利益的深刻联系。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要警惕人们因为不知道真相而造谣,但更要注意防止一些知道真相的人故意说谎,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掌握公权力和足够信息的人,必须有诚意先提供真相,加上信息发布和与受众沟通的渠道畅通,谣言才能退出,对社会充满责任感的公民才能诞生。
(摘自《南方都市报》,2011年9月9日)
标题:[陇文化]【文化·文摘】重建公信力的权威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