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百花:陀螺
本篇文章908字,读完约2分钟
小时候陀螺是很受欢迎的玩具,但在老家陀螺不叫陀螺,因为要鞭打旋转,所以叫“脏胚”。这个不太优雅的名字很生动,具有民俗文化的特点。
当时,商店很难看到这样的玩具,所以他们必须自己制作。制作过程并不复杂。找一个粗细适中的树干,剪短一段,削皮,一端削尖成锥形。我们也不讲究材质,但是杂木细而硬,用久了黑而有光泽,通常是上品。很难在尖端安装钢球来保证上部在高速旋转时不会脱落。最好在全身刻一些线条。为了增加鞭子的摩擦力,还有条件地涂上了彩色墨水,形成了陀螺。当然,根据孩子的能力,做出来的陀螺仪有很大的不同。高质量的陀螺旋转平稳,就像静止一样。而且重心有些偏移,旋转时难免“摇头晃脑”,甚至像喝醉了酒一样跌跌撞撞。
陀螺的玩法也差不多,单人玩法中的超群技能可以让它一边旋转一边越障爬坡。最刺激的是《角斗士》:作为角斗士在地上画一个圈,他们每个人把陀螺开到竞技场里,让他们碰撞。谁先停转落地谁就输了,陀螺就成了对方的战利品。这种游戏最终演变成了陀螺主权的战争,后来很多父亲不得不“上战场”,充当“军事总监”。我记得一个小朋友的爸爸是一个车工,他在业余时间给儿子做了很多精致的陀螺。不幸的是,他带着“美国装备”的儿子打了起来,输了,那些陀螺成了我们的战利品。直到参加工作,家里还是有陀螺,已经成为美好的回忆。
陀螺的来历谁也说不清楚。江苏常州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木陀螺和山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陀螺,可能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陀螺。在宋代国画中,有许多儿童玩陀螺的场景,在当时被称为“千千车”;陀螺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刘东的诗《杨柳火》写道:杨柳火,鞭曼陀罗。曼陀罗是我们今天的陀螺。
现在的孩子很少玩陀螺。不知道是玩多了还是学习多了。但是成年人往往有痴情的人。很多国家都玩陀螺仪。据说在德国还是教学工具,日本人习惯称之为“独奏曲”。我在电视上见过一个西方人玩陀螺仪。几个金属陀螺仪在特殊的板上旋转,相互碰撞产生美妙的音乐,就像天籁一样。
有人说人生就像陀螺,被无形的鞭子带动旋转碰撞。它可能无法平稳旋转。大部分都不容易,磕磕碰碰是难免的。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旋转。只有当他们停下来倒下时,生命才会结束。只是这种游戏不好玩。
标题:[陇文化]百花:陀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百花:让心灵有个驿站
下一篇:[陇文化]诗坛上有棵老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