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有趣”元素流行 虚虚实实“民国热”

[陇文化]“有趣”元素流行 虚虚实实“民国热”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1-09 03:52:02 阅读:

本篇文章4147字,读完约10分钟

在这本书里,罗隆基是时局中的民主主义者。在另一本书里,他穿着时尚,卷入了一个桃色谣言。这两本书相距一米多,并列在北京一家大型书店的书架上。

这是《中国现代人》系列书籍的柜台。五彩缤纷的色彩中,一件件历史故事被包装上架,一些被遗忘多年的人穿着整齐,整齐划一的排列着,有“速写”和“画像”,让读者一路挑挑拣拣。

在咨询台输入“民国”二字,显示的搜索结果有700多种——这还不包括已经下架的书,以及还在书架上的与民国有关,但没有标注“民国”的书。

在经历了“三国热”、“明清热”的潮流后,有人提出了“共和热”。书店里相关书籍混杂,电视台全天播放民国时期的政治情节和爱情眼泪,报纸网络上开始流传有关民国的文章。有人开始研究民国人的“外号”,甚至有人评选出“最适合娱乐圈的民国十大人物”,其中杨度等人赫然榜上有名。

一时间,“民国”成了人们眼中“偷偷传播文化热度”的关键词。难怪有人感叹,也许是为了迎合这个时代的怀旧阅读口味,民国轶事等书籍在市场上已经相当流行了。“好像大家都是一夜之间开始谈论王国维和陈寅恪的。”。

但是,当人们回忆起每个人都有突出人格的那个时代时,却用了一种没有人格,没有相似性的泛滥方式。

虽然封面上印着“恩”“密”“真”等不同的字眼,但在很多出版商眼里,这些书只有一个意思。这个意思是从一个同时经营两本《民国》书的福建编辑口中脱口而出的:“好卖!”

清宫的书都快出版了,人的胃口应该没了。编辑透露,民国领域现在已经成为同行的新宠。一位民国史民间研究领域的知名作家透露,他在写的一些专栏、杂文虽然没有写完,但早就等着出版了,连书名都搞清楚了。

在兴奋中呆久了总会让人想起那份冷漠。1999年,当学者傅国涌第一次写有关民国的文章时,这个领域“远没有那么热”。

当时有人请傅国涌写了几篇清末民国的文章。他没有这么大量的现成材料可以阅读,所有的典故都是从原始材料中积累和收集的,比如传记和回忆录。

将近十年过去了,傅国涌在这一领域获得了自己的发言权。他的专栏和博客有很多粉丝。他极力推崇的民国风采,逐渐被当今人们所接受,成为热门话题。

傅国涌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研究出版了许多书。他的第一本书《追寻失落的传统》由湖南兄弟文化公司经营。然而,该公司主编、前“书屋”主编石舟无奈地承认,这本书,连同许多“小品”和“轶事”,在当时好评如潮,不会引人注目。

石舟发现,在每一次出版热潮中,只有少数真正优秀的书籍,而且大多数书籍都是粗制滥造,不适合当时的情况。于是,最初的思想火花“迅速沉入沼泽”,民国的热潮烫泥沙掩埋了一些优秀的作品。

对历史的热情和尊重

“喜欢民国史的人,反正觉得那个时代有意思,现在是个无聊的时代。”学者谢勇总结了为什么民国文化逐渐流行起来。“对于那些在文化上追求的人来说,现在真的很无聊,没有什么有趣或者好玩的。”当人们厌倦了同样的现代面孔,他们会寻求安慰。

于是,这些被屏蔽了很久的“有趣”元素,逐渐流行起来。

傅国涌认为,民国的话题,包括整个近代史的话题,在一段时间内是一个敏感的领域,甚至是一个“禁区”,因为那个时代“太接近现在,与现实相连,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关于民国的讨论都会提到现在。

比如民国史所涉及的历史分期标准,有时会成为研究中的“复杂问题”。谢勇最近向学生讲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一开始,他总是专门用两节的篇幅来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政权和政党形态”。他发现,在目前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念的理解中,一些与政权更迭相关的历史划分往往成为理解的障碍。在他看来,“其中有政治因素,也有隐含的价值判断”,如《新文学》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如果去掉这些考虑,至少在教学方便性上,可以简单地称之为“民国文学史”。

[陇文化]“有趣”元素流行 虚虚实实“民国热”

根据谢勇的观察,一些非学术因素使简单变得复杂。但也有学者认为,随着个人思考探索和网络文化的发展,民国的一些话题正逐渐获得表达渠道。

在出版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努力寻找这一渠道。石舟记得当时只是“解冻”,梁实秋、朱自清等人一批作者的作品在民国出版,销量非常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这类作品的出版在90年代转向当代研究者对当时作者命运的探讨。“中华民国一直是出版业有想法的人最喜欢的领域。”根据石舟的说法,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说话更容易”。如今,现代人的批判性研究已经取代民国作品,成为出版的新主流。

正是因为这种“复杂化”之后的“解冻”,谢勇才更倾向于对民国“由冷到热”这个话题有一个积极的认识,这被认为是大众对历史的真相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历史做出了一些新的判断。

“就是把历史还原到接近历史真相的一面,或者简单说,就是对民国历史有一些正面的评价。”

在这种变化中,他可以感受到他成长中的国民对历史的“温暖和尊重”。过去人们的理解是“窃国贼袁世凯”、“中国四大家族”、“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现在,持这种片面僵化观点的人越来越少了。至少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曾国藩是汉奸的结论无论如何都是不能接受的。

外人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翻开一本又一本关于民国的书,似乎掀起了一个帷幕。半个多世纪前,人们表演大大小小的笑话,让现代人“目瞪口呆”。大部分作品和读者评论都集中在这些故事上,不是送生日,就是傲慢,甚至还略显荒诞。

一时间,民国人物的“风流”和“真趣”成了人们认真追求的对象,或者说是饭后的谈资。

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杨奎松从这些轶事的流行中看到了“大众传播与学者研究之间的距离”。他说,这种“剧”是从当年的各种帝王剧开始的,影视出版界的一些作品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并不严谨,甚至不真实。

有学者多次对此提出批评。在杨奎松看来,这种情况很难改变,因为戏谑的作品拥有不变的读者群。他们不是学者,也不是知识分子,读书可能只是在火车上打发时间。相应的,很多专业研究人员的文章往往太难进入大众媒体。

几年前,他为《百年潮》杂志编辑了一篇稿件,试图改变学术界这种顽固的习惯。他找了一些好的专业论文,让作者重写,以便好看。没想到的是,有些重写虽然“好看”,却完全失去了历史研究的真实性,有很多演绎的成分。其他人根本交不了稿。

“因为历史学家不愁吃穿,不愁出版,然后就钻进了与世隔绝的象牙塔,或者太急于追求春雪,或者习惯了高深难懂。没有必要在社会上传播真正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这是历史与人们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的重要原因。”杨奎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而如果历史学家不做解释历史的工作,结果“作家,甚至图书编辑,都会走在他们前面”,造成“很多已经研究清楚的问题,社会完全不知道,而历史电视剧或者历史小说总是说老攻击,但是影响很广”。

傅国涌认为,轶事流行的另一个原因是,如果你想深入研究民国历史,你必须评估和判断政党和政权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写有趣故事的方式就成了回避现实问题的一种方式。

他自己也成了许多类似轶事的传播者之一。但是,他对这样一个民国民间故事的写作有自己的看法。

“这本书是给两种人看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他认为很多看似奇闻轶事的东西“里面都有筋骨”。对于那些普通读者来说,他们至少可以简单地了解人们的生活状况,并从这些故事中获得一些知识和启示。对于那些有心的读者来说,可以看到作者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东西。

毕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人和生活是一件好事。“像民国史,至少比欣赏十七年文革史有趣,知性难。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的真相没有错。”谢勇说。

杨奎松也对这一现象表示宽容和理解。他认为,只要类似的作品中有研究和关怀,总能起到传播历史观念的作用。

越来越深,却被遗忘

然而,傅国涌也觉得一些“轶事”的传播似乎太多了。

几年前,他着手写一篇关于王世杰的文章。当时他收集资料,发现网上几乎没有完整的东西,各个图书馆的资料也很少。他努力寻找一些材料。

这篇文章后来发表了,颇有影响。之后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了很多关于王世杰的文章。但是这些文章引用的材料很多都是来自他的文章,有些甚至被引用了好几次。

同样的问题逐渐增多。傅国涌写文章时,总是更注重史料工作。现在他发现,在很多关于民国人物的作品中,关于同一个人的故事总是被多次提到同一件事,有的甚至引用同一件事。他发现自己有些人在他的文章里引用史料,但连他自己的评论都是作为素材加进去的。

"市场上出版了很多书。"现在傅国涌发现,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民国书籍中。

同时他发现,在选材上,出版物上只流行一些民国名人,好像大家都在说陈寅恪和吴宓。结果很多能反映民国特色和思想的人,还是被冷落了。

而另一些则因为一个不正常的使命而流行。比如闻一多长期被宣传为革命战士,而朱克真作为爱国科学家被写进教科书,导致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更加珍贵,却被遗忘。

杨奎松注意到,即使在比较用心的作品中,由于史料的使用和语境的解释,虽然所有的资料都有出处,但经过作者的整理和使用后,都是“说作者自己的话”。在他看来这也是不真实的。

“一方面是建立新的文化偶像,但另一方面是越来越深的遗忘。这似乎表明,无论表面看上去多么热闹,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识还是不完整的。”一篇书评的作者对这种现象表达了这种感受。

面对中华民国浩如烟海的史料,傅国涌感叹,这将是一部需要很多人经过多年努力才能搞清楚的历史。因为接近当代,史料比较复杂,本来就是一个需要一定学术素养才能进入的领域。然而,与这一事实相反,他发现很多人把民国历史的这一特征,视为进入容易的低门槛。

作为出版商,石舟感受更深。他发现现在的出版业明显分成了两块,一块只有几个人,试图坚持“一点追求”,而大部分人的心思都放在了“坏书”上。

在他看来,拼凑一本民国的书是很容易的,只要有一些有趣的人和事,有一个好的包装。在普通读者眼里,这些书甚至比有想法的书更受欢迎。

更严重的是,在一个泥泞的民国图书出版市场,这两种图书的命运截然不同。一方面,价值较低的拼凑出版物容易被允许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具有思想力量和关心历史的学者所写的作品并没有出版太多次。

据石舟说,《追寻失落的传统》卖得很好,但没有再版。经常有人问为什么,他只回应一句“不好转载”。

结果好像出现了“民国热”。在民国这个话题上,人们似乎更多地谈论空。其实这只是一个由许多“水货”组成的生动的假象。

标题:[陇文化]“有趣”元素流行 虚虚实实“民国热”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