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明清太监的神秘面纱:冬夏腰间都围“尿不湿”
本篇文章1623字,读完约4分钟
清代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用50年时间完成了《故宫博物院丛书》(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故宫博物院自600年前建立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景式展示。图书部首次开放故宫扩建,带来了台北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三山五园,以及相关的潭庙、皇家园林、皇宫陵寝等。进入紫禁城的婚姻部,并以此为脉络,深入剖析封建宗室、机制框架、社会人文、文化渊源、建筑、文物、民俗等。新出版的《大皇宫博物馆3》以皇室宗族和宫廷太监为重点,详细讲解成败关键和命运。
舌尖上的宫廷宴席:皇帝每天吃什么?
当来自五湖四海的美食进入宫廷,御用皇后是怎么吃的?
御膳时间。明帝一天吃三顿饭,日出时做,日落时休息。这是农耕文化中的三餐习俗。明帝非常重视晚餐,晚餐,喝酒,欣赏音乐,看舞蹈等。另外,被指定为卧室服务的宫殿会尽快一起吃饭。清朝皇帝一天吃两餐,起源于祖先日出上山,中午后回家,是渔猎文化中的两餐习俗。清朝皇帝在固定的时间吃饭。清帝每天早晚两餐,早膳6点,晚膳12点。皇家用餐时间因季节而异。夏秋两季,昼长夜短,早半小时吃早夜餐;冬春两季,昼短夜长,早餐和晚餐推迟半小时。特殊情况下,还要灵活。除了晚餐,随时需要,单独进行。
皇家餐厅。雍正以前,皇帝主要在干青宫及其附近吃饭,然后经常在养心殿的东暖阁吃饭。但是饭随皇帝,地方不固定。皇帝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的食物。皇帝身边总有几个服务员端着桌子。当皇帝想吃饭时,服务员立刻一句话就把三张餐桌摆好了。太监把饭盒递到手中,从御食堂一路小跑到皇帝吃饭的地方,鱼贯而入,把御食堂准备的米饭、蔬菜、稀饭、汤放在餐桌上。有图片证明宫殿暴露。例如,清廷画家雍正帝绘制的《行乐图》描绘了雍正帝和其他王子在花园里玩耍,准备在春天开饭的场景。岩石的右侧是提箱、抱箱、果盒、抱壶、酒杯、茶壶碗、筷子等。木兰花、海棠、牡丹等。在堆积的石头中盛开,象征着玉堂的财富。皇帝去吃饭的时候有一个饭单,就是菜谱、食谱、御膳用的食物、做菜的厨师,他们一天一天的开账单,用手稿画线。每天吃饭前,餐单上要注明一道菜是厨师做的,以供核实。餐单汇总,每月成册。
御膳特色。明宫以鲁菜、苏菜、徽菜为主。清代的饮食特点主要有五点:(1)满洲风味,(2)南北兼收,(3)蒸炖,(4)康熙以后的西餐,(5)忌吃牛肉狗肉。总之,满汉、南北、中西的结合,体现了清廷融合多元饮食文化的情怀。
主食是面,副食是肉。烹饪主要包括煮、炖、蒸、烧、烤、炸。比如乾隆皇帝晚年早膳时,有燕窝炖鸭火锅、燕窝挂炉鸭火锅、燕窝肉丝鸭火锅、燕窝白鸭火锅、香菇鸭和汤鸭。火锅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关外气候寒冷,加热保温方便,尤其是冬天,可以在火上或热水中长时间煨,方便皇帝随时通饭。
揭开明清宦官之谜
太监这种特殊群体,总是随身携带两件东西:一件是大毛巾,一件是厚厚的护膝。在《谈宫女》中,蓉儿回忆说:可怜的老太监,已经过了五一节,上半身已经很瘦了,下半身还鼓鼓的。据说是因为身体缺陷,经常淋尿病。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要在腰上围大毛巾(古代的纸尿裤),越老越厉害。膝盖上的护膝常年缝在裤袖里,夏天最显的出来。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跪在地下,无论在哪里,假山上,石路边。该跪就必须跪,一点都不能犹豫。因此,护膝常年缝在裤子里。大太监所用的护膝是珍贵的皮革,李所用的护膝是金丝猴皮。
明朝宦官人数,据康熙帝听明朝老宦官说:狱中十万人,食不敷出,人天天饿死。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夸张,但实际数字还是相当惊人的。例如,在郑德的第11年(1516年),有3468人被一次从宫殿里收集起来填满大海。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没有门票而离开宫殿,没有被接受,所以他们向礼部请愿。天启元年(1621年),三千人被选入宫,两万多人在民间求选,另有一千五百人受命。明宫太监数量缺乏准确数据。据一些学者统计,明朝四次选宦官13320人,天启朝选宦官7200人,两朝选宦官20520人。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清朝太监比明朝少,大概两三千人。
标题:[陇文化]明清太监的神秘面纱:冬夏腰间都围“尿不湿”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