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馆长说文物】“长城工牌”到底是什么?
本篇文章1377字,读完约3分钟
在现有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中,关于长城的修建和修建的文字记载和实物并不多。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有一个“长城徽章”。它的发现使我们能够掌握长城建设的物质资料,这对长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长城是如何建造的,在地方志和其他文献中很少记载。作为长城建设历史的真实见证,徽章为我们提供了详细而可靠的古代长城建设的历史证据。
1975年,在嘉峪关关城至关夏的长城顶部夯土中发现了“长城徽章”,现在称为暗墙。它和关城南段的明城墙统称为明代苏州西长城。“长城徽章”的位置距离苏州西长城北端约1公里。
这个“长城徽章”是一个小青石板,有一个规则的身体,高19厘米,宽11.5厘米,厚2厘米。两侧镌刻,字体为楷书,端庄有力,造型优美,共58个字。徽章正面刻有两行字,共22个字。中间刻着四个大字“小弟开始工作了”,右边刻着小字“嘉靖十九年七月初第一部作品”;后面正文分为上下两部分,共36个字。上部刻有“蔡志美七”四个字。下方竖刻六行32小字“一工李庆队、二工梅队、三工队、四工队、五站总队、六工队”。
文本值
目前,明代长城碑铭大多刻于嘉靖、万历时期,几乎都是用青石刻楷书,如甘肃兰州神沟二墩碑铭、河北柏杨鱼口长城碑铭等。这些铭文表明铭文材料为青石,雕刻方法为凹版,字体为楷书,这是一个普遍的标准,徽章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从明代瓷器的风格和形式来看,自宣德以来,历代官窑瓷器的称谓以楷书为主,尤其是嘉靖年间,证实楷书是明代中后期官办手工业的常用字体。
徽章刻字中的“地”和“甲”是其独有的特征,自发现以来就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看过徽章的人都指出,“地”应该是“地”,“家”应该是“家”。至于这种刻字的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是由于当时修建长城的人的知识水平,在上面刻了两个错别字。但是,笔者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修建长城是明朝最重要的军事工程,朝廷非常重视。派去监督和修复长城的官员都是重要官员。这些官员大多出身于帝国文人,受教育程度很高。例如,监督和修复苏州西长城的李涵就是作为一名学者出生的。在他们的监督下,徽章上不能出现错别字。要想理解这个问题,就要从古文字入手去探索。
众所周知,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篆书,从篆书发展到隶书,再到楷书。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是隶书的简化,简体字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始于魏晋,简体字则见于南北朝碑刻。隋唐时期,简体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字”。但相关资料表明,“地”不是“地”的简化形式,“家”也不是“家”的简化形式。但是,“贾”和“贾”的用法由来已久。在汉代的瓦当文字中,常与常、吴与吴、贾与贾等谐音常用。从全国其他地方的考古物品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类似徽章的现象。2005年4月,在河南省民权县成庄镇南胡庄村发现一座明代古钟。古钟上刻“嘉靖四十年,四月初八日造”;2005年7月,湖北省兴山县古富镇邹家岭墓群抢救出阿明王朝三房券顶墓。出土物品有瓷壶、铁镣铐、墓志铭等。后砖饰“嘉靖三十五年杨造”;在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前的库区考古调查中,在忠县石宝寨涪陵南沱联合诊所和和平村的岩体上发现的水文铭文,有“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年本口水”和“嘉靖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三日水瑞”字样。因此,笔者认为“家”是“家”的通假字,“地”是“地”的通假字。可以说,徽章人物为我们探索当时人物的去留规律提供了真实的素材。
标题:[陇文化]【馆长说文物】“长城工牌”到底是什么?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