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馆长说文物】弥足珍贵的“月氏”铭货泉铜母范
本篇文章1519字,读完约4分钟
货运弹簧铜母扇的前面
火泉铜母扇背面
(本文图片由崇信县博物馆提供)
□陶蓉,崇信县博物馆馆长
文物名称
《月氏》明火圈铜母范
▲辛莽时期(公元8-23年)
▲崇信县黄寨镇马寨村
扇面略方,四周有边框。风扇高0.64厘米,周长24.5厘米。扇面中间有一个凸起的圆形平顶,扇面底部呈“X”字形。扇面分为两部分,一共4块钱,左边是钱的背面,右边是钱的正面,钱的正面印着“火圈”两个字。右侧有一个三角形凹槽,右侧上下,左侧有一个三角形乳突与之对称。铜像的背面刻有“岳家”字样。这是辛莽时期的转钱之母模式。
▲文物重量:120克
▲文物质地:铜
▲文物等级:国家二级
1982年10月16日,我和县文化馆的摄影师马骑车去接风。中午时分,我们来到崇信县黄寨乡万和村。在和当地人聊天的时候,无意中得知村民在苗家山发现了一个铜盒。听了大概的描述,我们很好奇。这是什么宝藏?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去了解一下。当地人把“宝宝”带来后,我们的眼睛亮了。这不是一般的事情。在普通人眼里,应该不清楚这是为了什么。我们仔细研究了几遍,看了几遍,经过思考,觉得这个“宝”肯定不简单。我们猜测可能是王莽时期火泉的铜母模型,应该是值得考证的文物。
后来,我们向村民详细解释了很多关于国家文物的政策。经过几次讨论,我们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他们决定把这个“宝藏”还给国家。就这样,这个偶然发现的文物被崇信县博物馆收藏。经考证,此宝为火泉青铜母模,辛莽时期命名为“月氏”。1995年11月6日,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认定霍泉青铜母扇为国家二级文物。
火泉的铜母模型比较常见,但刻有“月氏”字样的火泉铜母模型则比较少见。作为崇信县博物馆的珍品之一,“月氏”明火圈铜母范曾多次出国展览。这件文物对崇信县博物馆来说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回望这件文物背后的历史,不得不提岳的家世。月氏,读肉枝。越族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古老民族。秦汉时期,游牧民族生活在敦煌和祁连之间。元朝(公元前177-176年)前的三到四年间,汉武帝遭到匈奴的进攻,大部分月氏人西迁伊犁河流域及其西部地区。西迁的越人称为大岳人,但没有西迁到南山(今祁连山),与羌人一起生活,称为小月人。
《后汉书·西羌传》:武帝开国大典第二年(公元前121年),古代骑将军衔的将军霍去病出河西,大败匈奴。“取河西,开湟中。于是岳就下来了,和汉人住错了地方。”此时设置月氏路,是为了容纳投降的月氏人。
汉代政府为月氏刀发行了带有“月氏”标志的火泉铜母模型,使其能够独立发行火泉币。东汉初年,羌族起义持续半个多世纪,给西北地区的陇西、安定、北地等县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这期间东汉政府两次迁都郡县,以避羌人。安定县由21个县降为8个县,岳石路分两次迁徙减少废弃。这个“月氏”碑文“火泉铜母范”随战争一起失传于民间。
月氏刀今天在哪里?《汉书·地理志》:“安定县,汉武帝丁原三年置。县21,有高平...月氏路。”《西北论衡·西北王朝地方行政区划沿革略》载:“岳石路,汉家,古城应在甘肃平凉县附近(不可能考)。”《中国古今地名词典》载“后汉省汉代岳石路,今甘肃。”据考证,“月氏”是一个地名,即汉代的月氏路。陶是汉代的县级行政系统。《后汉书·百官记》曰:“各郡蛮夷曰。”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县都叫陶。
1974年,居延破城出土的《异志道里》程竹简记载:“长安离茂陵70里,茂陵离磁志35里,磁志离圆满75里,离义75里。(此处缺四条线),岳石距乌市50里,乌市距泾阳50里,泾阳距林平60里,林平距高平80里。“以此类推,月氏路位于平凉市崆峒区东南的白水。此“月氏”铭文“火泉铜母扇”为月氏路位置考证提供了珍贵实物。
标题:[陇文化]【馆长说文物】弥足珍贵的“月氏”铭货泉铜母范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