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伦理学者:当前社会急需警惕“无德观”的苗头
本篇文章1609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观念实践调查报告》表明,“耻”和“诚”是当前社会实践中最糟糕的两个观念
董海军,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近日,中南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了《中国道德文化传统观念实践调查报告》,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根据报告,在对当前社会道德和文化传统实践的评价中,农民得分最高(6.87分),而国家公务员得分最低(6.27分)。“羞耻”和“诚实”被认为是当今社会最糟糕的两个概念。
“中国道德文化传统观念实践调查”课题组负责人之一、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董海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指出,虽然古语有云,“礼的缺失需要方方面面”,但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到“礼的缺失”的地步, 面对当前“官商无德,精英不精”的现象,我们必须认识到向人民寻求道德榜样的重要性。
中国青年报:本次调查有几个有趣的结论,如“文化程度越高,对传统道德观念实践的评价越低”,“农村居民对传统道德文化观念实践的总体评价高于城市居民”。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董海军:我们的调查是让受访者对全社会传统道德观念的实践进行评分。我们将中国道德文化的核心概念分为13个方面:忠诚、孝顺、和谐、礼貌、仁义、宽恕、诚实、羞耻、智慧、节俭、谦虚和真诚。请分别评价实施状况和重要性(最高分10分,最低分0分)。由此,我们得到了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的人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实践的评价。
我们对“教育水平越高,对传统道德观念实践的评价越低”的结论并不感到惊讶。一方面,我们的文化知识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否则教育水平高的人应该有更高的评价;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接受教育的人越多,对社会现实的要求和把握就越高,现代意识和批判意识就越强。这个“反比”并不是中国独有的。
中国青年报:报道指出,这种“反比”反映了一个问题:一些被公众认为是弱势的社会群体正在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实践的榜样,他们比强势群体更好地实践了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既然调查是各个群体对社会状况的主观评价,那么得出这个结论会不会有失偏颇?
董海军:每个人都是根据个人经历做一个评价,这个评价能反映出他周围或者他所在圈子的情况。比如公务员对社会道德传统实践的评价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接触圈子的情况。
这一预设是建立在社会学的社会化理论和心理学的投射理论基础上的,并被广泛接受或被实验证明。根据社会化理论,人的行为和观念除了本能以外,都是从社会中获得的,获得的来源是生活的圈子和环境。心理学的投射理论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绪的主观取向,把自己的特点转移给别人的现象。投射的本质是个体推断存在于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存在于他人。就像我们常说的,“言人者言己”,“言人是非者必有是非”。
《中国青年报》:从这个结论,我想到一句老话,“礼的缺失,要求方方面面”。在你看来,我们的社会需要“求诸领域”吗?
董海军:我们对现在社会的判断是,传统美德的整体践行是可以接受的,还没有到“流失”的阶段,但是需要高度警惕现在社会“官商无德,精英不行”的现象。
我们的调查报告分析了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道德实践。公务员和商人作为这两个领域的核心群体,对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实践评价得分较低,反映出这两个群体的道德实践较差,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中国道德文化的13个核心概念中,“诚”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诚”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调查显示,“连”的得分(4.85分)为不及格,对实习状态的评价与对重要性的评价差异最大。换句话说,“诚信”已经成为我们社会最需要补救的道德观念。“真诚”在重要性评价中排名第一,但在现状评价中也是对等的。这反映了传统道德文化观念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严重缺失。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从人民那里找到有用的资源。“朝”与“也”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但“朝”对“也”的影响很大,“也”对“朝”的影响很小。所以我们“求野”的重点是增加“野”的作用和影响力。
标题:[陇文化]伦理学者:当前社会急需警惕“无德观”的苗头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