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评论:戏曲传承不该“牡丹独俏”

[陇文化]评论:戏曲传承不该“牡丹独俏”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1-29 22:36:02 阅读:

本篇文章850字,读完约2分钟

戏曲传承不应该是牡丹独有的

最近的昆曲花园可谓春光乍泄:首先,汇集了蔡正仁、岳美缇、王诗雨等昆曲领军人物的大师版《牡丹亭》在京上演,门票难求。后来上海昆剧团合集版、苏州昆剧院青年版等八个版本的《牡丹亭》让首都剧场火起来。

近年来,白先勇和两岸艺术家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上演,不同版本的剧目蜂拥而至。《牡丹亭》作为一部优美的戏剧文学和舞台表演作品,再加上刘梦梅和杜丽娘这两个充满激情的形象,在培养青年演员和观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昆曲这种独具魅力,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是一个牡丹亭所无法独自承载的。

以《牡丹亭》八版为例,经典诠释方式不同是好事,但几场演出都打着名剧传播工程的旗号,似乎值得深思。近年来,在著名艺术家的帮助下,抢救、保护和支持昆曲的工作不断开展。国家昆曲院导演培训班、国家昆曲萧声演员培训班等国家昆曲院的联合经验,为培养戏曲后备人才做出了积极努力。然而,昆曲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其内在的问题:在昆曲的传播中,南昆、北昆、苏坤、项堃等不同的地域流派已经形成了数百年,江浙沪昆曲生态区外缘的一些表演群体在传承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属性。如果用相对统一的表演范式来衡量和要求,就有可能消解昆曲文化的多样性。此外,昆曲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剧目丰富、门类齐全的特点。只为一个《牡丹亭》和《圣丹》大做文章,也是对昆曲多样化形式的伤害。

[陇文化]评论:戏曲传承不该“牡丹独俏”

所以作者联想到了很多地方戏的传承。在传承一些剧目的过程中,曲目越唱越少,家族越来越单薄,流派越来越失去特色,表演范式越来越同质化。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继续戏剧?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些传统深厚的大戏在发展中有其基本规律,如尊重行业和剧目的丰富性,注重经典范式和本土经验的融合,实现不同风格的张扬和延续。

目前一些高校不是执着于一个经典,而是更善于整理自己的家园;与其盲目推出新剧来评奖,不如脚踏实地的还原一些传统剧。毕竟牡丹的独特之美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良性传承。有了几部喧嚣的经典,真正改变只看树不见林的戏曲艺术整体生态是不可能的。绯鱼

标题:[陇文化]评论:戏曲传承不该“牡丹独俏”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