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序《布衣:我的父亲孙犁》:他不是“朝市大隐”
本篇文章2130字,读完约5分钟
7月11日是作家孙犁逝世9周年。三联书店在北京举行作家孙犁逝世追悼会和《布:我的父亲孙犁》出版座谈会。本版刊登魏建民先生为《布:我的父亲孙俪》所写的序言。
20世纪80年代初的孙犁
编辑
小玲姐姐收集了近年来回忆父亲的文章,交给三联书店出版。作为第一个读者,在一口气看完了集子的校样后,忍不住对三联的朋友说:这个集子首先是漂亮的文章和真挚的情感;第二,这将成为孙犁研究的最新史料;作为一个工作了将近30年的老编辑,我敢预言这本集子在2011年会是一本引人注目的新书。我这辈子很少做预测,但我敢对这个系列的市场前景做预测。
孙俪去世已近10年。孙俪的作品还活着。据我观察,学术界对孙犁作品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特别是对其晚年作品——《平原十小书》的深入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如同地质运动,平地推上高地,高地抬高山峰。学者对孙犁的研究越多,就越能感受到孙犁的重要性。在当代文学史上,孙犁晚年创作的十部小书,维系着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的命脉。因为孙犁,鲁迅开创的现代文学在世纪末一脉相承,不断发展。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者在奋发图强,以及孙俪特立独行的性格,自我放逐的生活方式,与热闹场隔绝的执拗。有人称赞孙犁“大隐”,这只看到了作家的样子;另外,“圣朝无隐士”。政治清明之后,作家们改革失败,耕耘勤奋,写了那么多文章,为什么还要隐瞒?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隐士都逃避现实,以影子和仙女的形式表达他们与当权者的决裂。说孙犁“大隐”,无非是著名作家不参加各种会议,不参加各种活动,不接受各种媒体特别是电视台的采访;就连倔强的老人,连住所的门都没带上;住在多伦路的时候,老人十几年才出一次门——回访来看他的丁玲。他自称织网的蜘蛛,只愿短时间内“面朝南窗吐丝”。
其实孙俪只是屏蔽了影响生活和创作的噪音,老老实实的当农民,日出而作,日日夜夜。各种报纸和晶体管收音机是他与社会接触的媒介。每次有重要消息,他都持续关注,深思,这不是“万人之上的自由”。1981年,彭在科研期间失踪。他每天听搜索新闻,写了一首长诗《吊彭贾母》。国家的每一件大事,他的焦虑心情都不亚于热血青年。
但是,长期以来与社会没有直接关系。虽然没有抛弃作家和社会,但信息是不对称的:外界对作家产生误解和不理解。与当代作家相比,孙犁的社会活动记录几乎都是空·怀特的,研究史料匮乏且零星;如果不是为了纪念我父亲的女儿,我们仍然不知道有什么新的发现——似乎一个空挖掘出了一个重要作家的历史资料,资源已经枯竭。
小玲姐姐是孙家最小的孩子。从童年到成家之前,她经历并感受到了家庭中的一切,看到了父亲的喜怒哀乐。她从家里退休后,经常为父亲服务,对练习写作很感兴趣。第一幕,她看到了父亲的创作和交流。她敏感又细心,知道怎么裁料,怎么摆文章。收藏中的文章原本是独立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她必然会按照编辑的要求来写。文章写得越好,他们就越知道如何写。《打梦龙》韵味无穷,忆起母亲的片段书写,有父亲的笔意。写回忆文章,碎片的写法比完整的写法更简洁,没有分支。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回忆,就是用回忆的片段勾勒出一个伟大作家的完整形象。
回忆既有快乐也有痛苦。这个系列的灵魂是女儿对父亲和母亲的深厚感情。看证明的时候,有几个地方让我热泪盈眶;尤其是奶奶去世后,母亲一直让父亲出院知情,真的是翻天覆地,坐在马车里,扶着婆婆的棺材回家。熟悉孙俪作品的读者都知道,在散文《感动天津》中,作家的妻儿乘坐马车进城,多年后,他们独力承担责任,用马车把婆婆的尸骨送回了家。孙犁写道,他的母亲和妻子是他文学语言的来源。正是劳动妇女的淳朴美德奠定了他早期作品的基调,使他在进入繁华都市后,与冀中平原的氛围产生了联系。
这本集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孙俪对老战友、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孩子的真情流露。在外人眼里,孙俪孤独高傲,冷酷不近人情;但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的心比常人更热,感情更真实,他珍惜战争年代人的生死。他不参加社交活动,自然不用敷衍别人;朋友理解他,不在乎他有时候不尊重的言语和举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个主观诗人不必多读世情。看世界越浅,气质越真。老人在世时,我当面说他是个主观作家,他认同我的认知。虽然他写了很多关于社会动荡和身心摧残的故事,但他仍然缺乏广阔的视野,无法制作一个庞大的结构工程系统。他的实践道路是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自省,而不是空.之间的扩张1984年,他发表了《眼睛》这首诗,肯定了婴儿看世界是“完全真实”的。研究老子的龚牧(张)先生,当即唱和,写《眼》,发明了老子“无心观其美”的哲学思想。从这篇对1956年出版的《铁木前传》的研究可以看出,这篇中篇小说的开头是“在人的童年时代,有哪些事情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铁木前传》,用孩子的眼光看过去的生活,是中年作家痛苦的选择。在作家眼里,美来自真情。花应该在土地上盛开。
在小玲姐的叙述中,父亲与梁斌、李之琏的感情,以及他对生病的邹明的深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诚的孙俪。1990年的《寻找盛喆》一文,百余字,更能表现一个作家的乡愁,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在孙犁生活的内在冲突中,除了个人情感生活之外,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背离,丑与美的纠结,真与假的共存。韦建民
标题:[陇文化]序《布衣:我的父亲孙犁》:他不是“朝市大隐”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