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摘:我接受了《纽约客》的核查
本篇文章1351字,读完约3分钟
一个月前,我接受了《纽约客》的电话采访。他正在给一个角色做特写。男主角是我的朋友,北京某知名杂志的女编辑。周一有个女的打来电话,她说同事已经交稿了,文字内容要和我核对。
面试我的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有丰富的面试经验,追求事实和细节。然而,事实核查人员似乎更加小心。她的查证内容包括:时间、地名、场景;文章引用我的原话;我提出了一个我认同的观点,等等。
我被“查”了大概半个小时。想到自己只是众多被采访者中的一个,不禁感叹督察夫人的勤奋。我放下电话就找专家咨询,网上搜索。事实证明,美国媒体的事实核查制度始于一百年前的普利策时代。《纽约客》杂志有一个事实核查部,雇用有经验的人作为事实核查员。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位。据说做过事实核查的人,被媒体聘为主编的概率很大。
检查人员有自己的独立性,与检查人员没有个人联系,有严格的检查规则。HKU大学教授陈婉莹已经在美国被证实为事实。她为周报《乡村之声》撰稿,同时交出所有受访者的联系方式。检查人员一个个给他们打电话,对文章的内容,包括受访者引用的每一句话,都进行了仔细的检查。《纽约客》等杂志也要求采访录音。这无疑意味着高昂的工作成本,所以“它只在一些顶级媒体实施”,陈婉莹说,“太贵了。”
研究过美国媒体的詹江教授告诉我,这10年来,严格执行这一制度的美国媒体越来越少。难怪我接《纽约客》查收电话的时候是在一个古老的仪式上。普利策先生是“准确的!准确!准确!”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这似乎是一种遥远的烟雾。没错,愿意投入巨资长期调查报道、严格把关事实的媒体越来越少了。
现在,快速报告似乎比正确报告更重要。互联网研究专家胡勇先生认为,新闻的制作模式过去是“过滤后再发布”,现在正在向“发布后再过滤”转变。这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他引用西方学者的话说,“在21世纪,当每个人都成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新闻丛林,有利有弊并存”。
这个问题让我很困惑。我不认为互联网的崛起必然会导致经典新闻理念的崩溃。2007年7月18日济南暴雨过后,Tencent.com“召见”济南网友提供证人证言。短短几个小时,大量准确的事实公之于众,速度和力度都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在“华南虎”事件中,广大网民开始查事实,最终揭穿谎言。别忘了,还有一个个人博客,他历经艰辛,承担了查事实的使命。
但不言而喻,有很多相反的例子。网上很多“事实”让人分不清真假。虽然网络有其自身的纠错功能,但第一次出现在网络上的“事实”大多成为最终的“事实”,这是不可阻挡的,是无法纠正的。现在的问题是,许多朋友热衷于谈论传统媒体的衰落和解体,用浪漫的语言描述新媒体带来的“革命”,但他们似乎轻视传统媒体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价值和伦理。整合媒体时代还需要新闻专业主义吗?你需要一套调查和报告的技术和规范吗?我们如何教育新闻专业的学生?当他们毕业后就业选择可能越来越多元化,很多人会在网上打拼的时候,我们的新闻学课还应该继续讲《大公报》、范长江、水门事件的调查吗?换句话说,我们的传统课程已经到了必须更新的时候了。但是,如何更新呢?
新闻的原始命题——“提供准确的事实”面临着强大的挑战。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媒体如何进行“事实核查”不应是一个迂腐的问题。(摘自《南方周末》,2009年7月10日)
标题:[陇文化]文摘:我接受了《纽约客》的核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文摘:一个人的热闹
下一篇:[陇文化]文摘:当城市为汽车而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