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摘:玉石之分
本篇文章1291字,读完约3分钟
孩子经常听老人说玉分“死”和“活”,从此对玉肃然起敬。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所谓的“死玉”是出土的玉;“活玉”是传世之玉。出土古玉常年睡在地下。在历史的流转过程中,它已经沾染了岁月的痕迹,渗入了环境的印记,失去了光泽。而代代相传的玉,则是几十代人玩搓的。在人体体温的影响下,杂质逐渐消失,越久越透明,似乎有了生命。
玉只是石头的一种,毫无生气,但它不寻常的质感却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孔子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玉”,并赋予其“五德”,比喻君子。孔子从玉中体会到了人性的美好,玉被孔子的荣誉赋予了生命。玉是自然之灵。几千万年来,它在承受了山的重量,呼吸了天地的气场之后,变得光滑通透。它本该坚守在山中,让自然的风和云冲刷练习;一旦落入市场,成为商品和玩物,承载着人类的愚昧和贪婪,羞耻就不可避免了。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去了各个国家,却不能委以重任。楚试邀其入朝为官,实际上是在陈、蔡内部制造恐慌,围攻他们,使其断粮断水。就连他最忠诚的学生鲁兹也愤怒地质问老师:“绅士们有时会尴尬吗?”另一方面,辩手苏秦心中并没有仲尼治国的理想,也不在乎真假谬误。然而,凭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他挂在六国上,游遍其他国家,让强秦十五年不敢东看。
孔子学识渊博,见解深刻,口若悬河。但是,他太方太通透了。有了它,自己的缺点和丑陋就显露出来,让人感到羞愧,愤怒,甚至愤怒。再者,孔子要献给君主的不是实利,而是一个有礼制的想象中的国家。苏沁不是。他灵活、圆滑、精明。他的建议的最终目的是为自己获得丰厚的回报。“六国联合抗秦”只是他谋求个人名利的手段。孔与苏的关系就像面对“美玉”与“硬石”。美玉虽然好,但是太珍贵了。保持它完好无损的最好方法是把它密封起来。这种珍惜,等于把孔子和他的理想挡在门外。硬石不一样。用了就用,不用就弃。完全没有心理负担。所以孔子享受他的生活,是因为他没有被重用;苏秦辉煌之后,被齐国撕裂。
读史如学玉,但不是所有有智慧和明澈的人都能如玉。屈原不是玉,他就像DIA,那种“留着太多的兴趣藏着眼泪,哀悼人民生活的艰辛”的悲伤,使他像一颗含泪的珍珠。像他这样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因为钟会陷害被杀的嵇康。虽然陶谦有句硬话叫“不要为了五桶米而放弃”,但他并不打算用生命去战斗。他把自己放逐到大自然,过着“弯腰拾起菊花,仰望群山”的生活,仿佛他是一件深埋地下的著名乐器,听得见它的声音,却寻不到它的痕迹。绘画史上的人和古玉传世一样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能的完善,心中杂念的减少,日子的平静多了,不与世隔绝的吃饭的平淡和平静就会显露出来。比如老黄大傻逼,老米老虎。到了明朝,董其昌用一个字破了他们长寿的秘诀:“盖山以云养山”。
历史上,石人跪拜,玉人难得。切玉很难,但相对于人性的转化就这么简单。好的玉石可以抛光、切割,甚至高温高压蒸煮,去除杂质,消除缺陷。人性可以这样改造吗?谁能像曾参一样“救救我三省之命”?如今,虽然佩戴玉器的人很多,但玉身所依附的文化人格大多消散了。在人们眼里,玉不过是一块珍贵而美丽的石头;玉石的优劣和人性的美丑就不再那么清晰了。(摘自《江南日报》,2009年5月11日)
标题:[陇文化]文摘:玉石之分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文摘:做 人
下一篇:[陇文化]兰渝铁路纪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