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鞋的故事
本篇文章1765字,读完约4分钟
是温室效应使温度变暖,还是5·12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初霜节后天气很暖和。一场小雨过后,陇南更加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下课回到家,老婆得意地说:“你猜我今天给你买了什么?”
“烤红薯!”
“不,你想想。”
“不记得了,先吃饭吧!”
“饭已经准备好了。你看,我今天给你买了双名牌鞋。”我妻子边说边给我看她的鞋子。
“多少钱?你为什么又买鞋了?不是还剩两对吗?都是新的!”我差点想对她说:“你怎么变成购物狂了!”
我老婆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就上了一顿热饭。席间,她给我上了一堂“政治课”:“有两双鞋,但一双是夏天穿的,一双是冬天穿的。我今天给你买的这双正好适合你在这个春秋季节穿。看看走满大街的中小学生。都是穿着皮鞋或者全新的运动鞋和休闲鞋。你是老师,也是公众人物。大街上穿这种鞋的人很多,360块一双,一点都不奢侈,大家想想办法!”
什么?三百六十块钱买了一双鞋!
想想三十八年前,我刚当民办教师,月薪只有六块钱。这双鞋花了我当时五年的全部工资;甚至从我开始有工作的时候,就相当于一整年不吃不喝的收入!
心里不平静。
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四十年前,那是1968年的一个深秋的日子。
看到我初中就要毕业了,我的同学侯已经约我去他家玩了。他家住洪川公社西家庄,离市区只有40里,我却没去过。我妈听说我要去洪川,很开心。她说:“去吧,冬天来了,我得给你买些衣服。现在城里到处都没有更好的蓝布了。听说宏川供销有限公司有蓝布。拿个布票顺便带回来。你的棉袄太烂了,没法补。”星期天一大早,我小心翼翼地收拾了两张票和十块钱,跟上同学出发了。土路弯上弯下;秋树的沙沙声一路引领着我们。最让我觉得不对的是出门忘了换一双新凉鞋。40英里的砾石路靠步行。那时候,我的生活中似乎没有“车”这个概念。我无法想象“坐车走”的享受。结果我走出十里不到的路沟,右凉鞋上的体绳断了。我干脆光着一只脚把烂鞋扔进路下的大豆地里,继续往红川走。步行大约三个小时到滇池村毛坝的杨妮河。水深及膝,河底的棉花沙特别软。换脚时重心下沉,水浸湿到大腿根部,裤子都湿透了。过河后,另一只草鞋又不见了。好在这时候云雾缝里出现了蒙蒙的阳光,增添了一丝温暖。我脚上没有鞋子。开始的时候感觉很平淡。我不会一瘸一拐的。我就想着赤脚走路。我没有注意路边小屋和家乡的区别。没看到什么赏心悦目的景色。我只觉得脚下的路很长。......
直到中午,我走进淀山山脚下的西家庄,终于来到同学家。
当侯的母亲看到我们的到来时,她非常高兴,迎接她进房间休息。正当我踏上大厅前的石阶时,她发现我脚上没穿鞋。她爱怜地喊着,要露儿把挂在窗前的那些麻鞋给我穿上。我害羞得不知所措。只看到两个红色绒球,配着麻布鞋,像我妈那双慈祥的眼睛。关怀的暖流让我全身温暖,又一次责怪自己离开时的疏忽。
那天的午饭很甜,侯的妈妈给了我们两个大碗搅面团,她一口气吃光了。吃完饭,让路镛带我去宏川供销合作社买蓝布。路镛看着我脚上的麻鞋,它太大了,我走不动。他不得不借我两元钱买一双胶鞋。我说家里有妈妈缝的布鞋,不用买。然后我包好新买的蓝布,告别了侯的母亲,赤脚沿着路线返回。
其实那时候中小学生赤脚不穿鞋是很常见的事情,没有人会觉得奇怪或者羞耻。路上玻璃渣很少,不会粘脚。就像我们学校用的墨水瓶,都是拿回家换煤油灯的。谁愿意把他们扔在路上?以前光着脚走路,现在角质层和鞋底一样厚。当时城里的同学经常找我们要草鞋。
后来还是没能实现上高中的梦想,老师也没告诉我为什么。他们只是鼓励我学习一些技能,自食其力。我很感激老师的建议。回老家当私教,后来当了赤脚医生。“赤脚”在当时只是农村私人医生的昵称。我整天挨家挨户,一双解放鞋陪伴我走过春秋。村民的支持和医术的进步也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
春雷爆炸,结束了“十年动乱”。直到1978年春节前夕,工作一年后,我花了20块钱买了第一双皮鞋,才听到走路的声音。1979年,新政府成立的第一天早上,我在广播里又听到了一声春雷。当我们最敬爱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访问美国时,他郑重宣布,“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因素是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变。”(引自新华社)中国开始迈出新的一步,我像一个新人一样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团队里行进,穿着新皮鞋,挺直腰杆,一步一步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标题:[陇文化]鞋的故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生命不息 希望不灭
下一篇:[陇文化]雨季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