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李西岐
□霍
我开始喜欢上西岐先生,他于1992年在《飞翔》中第一次读到短篇小说《心功》。他写了一个在周元被打败的村官的奇怪想法,忍不住笑了。第二次看《龙之驴》是在1999年的《读者地方版》上,突然被他那自然幽默的文笔感染了。后来我和他一起出现在2002年《读者》第一批100名署名作家的名单里。我隐约觉得他应该是陕西岐山人,和我一样。2007年,在新浪无意中发现了他的文学博客。我们成了朋友。2008年10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原来齐先生到安出差,要我去见他。西岐哥额头很宽,鼻子也很尖。他的汉字不一样,头发夹杂着白发,略显凌乱。他的眼镜闪着真诚而睿智的目光。他的大身躯是一套黑色唐装,背部挺直,外表优雅。西岐哥给了我一篇新的散文《三月雪》。那天晚上开始看,看完之后很震惊。这本书的几个特点赢得了我内心对家庭和人情的热爱,对岐山方言和文化的深入研究,对书画艺术的准确评价,读完它,分享家乡,相同的爱好,相似的性格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2011年初,西岐哥20年后创作的近60万字小说《金城关》出版。愉快地看完之后,感慨万千,文字浩瀚,人物生动,故事丰富多彩,就像清明上河图,甘肃天下风情尽收眼底。但他调动的文化积淀和知识沉淀是丰富而惊人的。从寒山到柳宗元,从梁实秋到钱钟书,再从《伊利亚特》到波德莱尔,这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和泰莎的文字,几乎都得心应手,运用得当。那些反复出现的,总是与书中场景相切的秦唱段,简直栩栩如生。我有种感觉。我分析了被誉为兰州文化百科全书的《金城关》中的大量方言、歇后语和比喻幽默,然后发表在《长安大学学报》上。
2012年夏秋季,应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邀请,齐先生来到安,筹备成立陕西省著名美术家展览传播中心。在我的建议下,在长安大学举办了金城通研讨会。研讨会非常成功,与会者好评如潮。尤其是前延河主编、一级作家徐悦的一段话,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共鸣:我只想对西岐说这句话: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你的小说,不是所有人都能看你的小说,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看你的小说。小说有它的命运,有它的宿命。你的小说凝聚了血、泪、汗,相信很多年后人们还是会读完喜欢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齐先生的小说《大。从1981年开始,他收集和准备了大量的西周时期的资料,说起这个三千年前发生在岐山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让我很惊讶。为了这份工作,西岐先生去了很多地方,陕西甘肃就更不用说了。为了看望退位给王绩的太伯和钟勇两兄弟,他千里迢迢来到无锡梅村寻根,并于马年春前往河南考察牧野之战和朝戈旧址。正因为如此,我更佩服西岐哥。他快60岁了,写作纯粹是利益驱动,没有任何功利心。而且四处逛逛也贵,这些东西都需要自费。他不是体制的受益者,所以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商业机会做一些私人工作,但他享受的是自掏腰包。在中国文化的研究中,有一种方法叫做田野调查,这是中国文学艺术家长期以来实践的最重要的方法。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李道元的《水经注》,都是用这种方法征服了脚下的千里。从李白、杜甫、苏轼到路遥、余虞丘等。,他们的创作都是经过田野调查的。齐先生也是一位勤奋的实地考察者。
齐先生为人低调、谦虚、冷静。除了小说,他还在散文、书画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我想,他就像一棵扎根在金城关下黄河岸边的大树,绿油油,硕果累累。
李希琦,陕西岐山人。参军多年,转业后在兰州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读者》杂志百名签约作家、长安大学文学创作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写作,涉及小说、散文、绘画和艺术批评。作品散见于《昆仑》、《解放军文艺》、《飞天》等刊物,出版过《金城关》等五部文学作品,多次获兰州军区及省市各类文学奖项。金城关获第四届黄河文学奖。
标题:[陇文化]李西岐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