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燕京学堂”之争里的“民主”与“科学”
本篇文章1061字,读完约3分钟
适时语言
北大燕京学校有争议的方案在于发展诉求与文化记忆丧失的碰撞。对于北大来说,这个争议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在于听老师和学生的话,做出科学的决策。
这两天,北大再次引起了极大的关注。7月9日,北京大学召开燕京学校选址专题咨询沟通会。校长、副校长和基建部门负责人到场与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事实上,去年年初,北京大学宣布将建设一所住宿学院燕京学校,以创建一个中国研究硕士学位项目。但真正引发争议的是,北大今年5月份就开始了这个计划,选址被确定在靖远六院。随后,修复效果图在网上流了出来,被指责像个高级俱乐部,引发热议。
需要注意的是,北大作为国内顶尖大学,总能引起大众的关注:从北大南墙的拆除重建到北大三角的消失,但即便如此,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燕京学社的计划会在校内外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在北大的一些老师、学生、校友、政治家看来,这是一种专注发展的做法。怎么会变得严重,破坏性大?简单来说,有两点争议。套用北大五四运动提倡的两个字,就是民主和科学。
所谓民主,主要是指程序透明公正。理所当然,教师和学生在决策时应该更加注意对问题的及时反应和良性互动。从这一点来看,北大在关注度和沟通形式上都是引人注目的,还出版了专门的沟通电话,这几年被称为不常见。北京大学表示,在学校建设进入示范过程之前,与学生和教师代表举行了不少于10次研讨会。但是从目前的一些问题来看,一些异议还是没能进入座谈会的沟通框架。
实质上,大量的质疑其实都集中在科学层面,担心祖屋被搬,绿地被占,让旧建筑不再有原貌。对此,北大回应称不会改变建筑的外观和基本支撑,并指出之前的效果图和现在的实体不一样,让大家产生误解。此外,一年制国学,如何用专业的教育模式构筑中国文化学的高地,也成了疑问。
在这方面,决策也要考虑到师生的情绪。需要注意的是,静园草坪承载着很多同学有意义的回忆,而六院则是一个大头针的形状,建筑都是老式的砖木结构,有些建于1926年,被誉为北大的祖宅。北京大学温如民教授曾写过《五大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实录》。书中涉及的故事大多发生在靖远。难怪很多北大师生把靖远当成北大的精神,希望学校保持靖远的原貌。
说到底,反对建校、反对建校是有原因的,但对于北大来说,这种争议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看燕京学校的方案。如果用的好,那就是绝佳的机会。一方面,充分听取老师、学生、校友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反对意见。另一方面,尽可能听取这些意见的合理成分,修改或优化原方案,磨刀不误砍柴。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推广燕京学校计划,也是北大精神的体现。
□新京报评论员高明勇
标题:[陇文化]“燕京学堂”之争里的“民主”与“科学”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