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化·文摘】没有同学只有“插友”
本篇文章874字,读完约2分钟
九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不会太长,但对于秦桧,父亲秦来说,却是他人生成长中最重要的阶段。他曾经说过,他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其实他在早稻田大学读书,甚至包括初中和高中。父亲秦1969年初中毕业,也就是说1966年文革开始的时候,他刚小学毕业,一进中学就停课了。广西文革特别热,两派的战斗就像内战,秦老爹在文革的炮火下初中待了快三年。初中生不是小学就认识,也不是属于“4·22”学校的“战友”。他们经常甚至没见过面。所以他们没有同学的概念,只有“插朋友”,即使曾经是同学,插队后才知道。
这些“闯入者”维持了几十年的友谊。只要有可能,每年都要聚一两次,或者去当年的制作组看看,尤其是9月16日,因为这是他们插队的日子。也正是因为这个情节,我很早就认识了他的“朋友”,并且和同龄的“二代”混在一起。这些经常聚在一起“回忆往事”的叔叔阿姨们,现在还过得很好,但秦老焦说,其实很多人“懂事的时候就饿了;一上学就停课;一毕业就下乡了;回到城市,没有工作;结婚晚,三十多;生孩子,就一个;工作,改革;要下岗了,又轮到我了;生活费,两百多”。这个笑话可以说是大多数知青惨淡人生的写照。秦老爹的一个面试官很聪明,学壮语很快。他不仅对俚语和俗语了如指掌,还能听出十里八村地方口音的细微差别,甚至还能流利地说“罡宾”(反壮话,当地壮族人在别人在场时采用的涉及隐私的表达方式,很少壮族人能流利地听到和听到)。其他的东西很好学。据说后来招工人填表的时候,在“你有什么特长”一栏下,他填了“学什么,专攻什么”。但是这样的天才从来没有机会学到任何东西。招了之后,他又没有再学习。改革后,他被解雇了。他只能到处打零工。他的生活相当尴尬。50多岁病逝,为什么不让人们后悔?而他只是众多被时代误认的人之一。
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他们真的没有太多的怀旧情绪,也不常参加人的聚会,更谈不上在社会上的话语权。这些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在这段历史中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但现在关于知青的话,大多是幸运儿写的。久而久之,有多少人记得沉默的大多数?
(摘自《经济观察报》,2011年8月11日)
标题:[陇文化]【文化·文摘】没有同学只有“插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