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人生若想活得美些 读一读熊秉明
本篇文章1505字,读完约4分钟
几年前,我读了于峰的一篇悼念熊秉明的文章。题目是《巴黎昏暗》。如今,玉凤游历四方,那一代人的精彩人生走到了世界的尽头。真的很凄凉,他们的人生旅途很精彩。《熊秉明艺术随笔》中只有一篇关于黄苗子书法的文章。熊秉明与黄苗子和于枫有着深厚的友谊。
《熊秉明美术随笔》一卷一卷地打开,最后合上。看着封面上熊秉明的肖像,像一个雕塑,看着我,我感到一种无边无际的天地的感觉。
在法国生活了50年的熊秉明集哲学、文学、绘画、雕塑和书法于一体。他对人生哲学的理解和艺术创作的实践都融入了中国的人文精神。《熊秉明美术随笔》一半以上的章节是关于艺术的,许多章节是关于罗丹和他的雕塑。我猜这些章节选自熊秉明的《关于罗丹——日记选集》。让我们引用李国韬的阅读经验:他首先让你理解罗丹的“精神”,首先获得他的方式,然后进入他的技能和形象。只有像熊这样具有哲学素养的作家才能达到这个目的。熊秉明谈论艺术让人想起傅雷的艺术批评。巧了,两人都是在法国学艺术的,都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融合在一起的,这样的文章读来“密不可分”,蕴含着我们能感受到的唐诗意境,以及宗白华先生《审美漫步》的魅力。
称赞曾在法国留学的同学吴冠中擅长写散文:“画家独特的色彩和形状感,使他的文章有奇怪的明澈和棱角。”熊秉明的散文有着敏锐的艺术触角,而且清晰易懂。他的诗论——《论三句——关于余光中的《荷花会》——美得可以拿来喝酒。读熊秉明的《美术随笔》,引用余光中的诗,就是“美在里面,神在上面”!
熊秉明年轻时,听父亲熊庆来先生讲欧洲科学家的故事。他没有从事科学,而是走上了文学哲学的道路。这位艺术家的精神气质主导了熊秉明的生活。从熊秉明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在瑞典艺术史学家塞壬的《中国雕塑史》中看到一只石狮,向天空大喊。梁朝的墓兽处于生与死的边缘,惊涛骇浪,群星陨落。1500年后,我们快乐、忧郁、憔悴、颤抖。“不是温柔敦厚,不是空洞冷漠,没有低眉大恩大悲,没有威胁男女的愤怒。这种彻底的呐喊是一种抗议,顽强而不安,健康而悲伤,这是神话的原始哲学。”熊秉明看了毕加索、法国大教堂、佛像和蒙娜丽莎,都是这样的:“美在其中,上帝在其中”,而熊秉明作为一个观众,是一个精通中西艺术的哲学家和雕塑家,“我站在我这边,我在其中”。
熊秉明的人生经历是一本伟大的书,我们可以看到他和他同时代的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1922年出生于南京,父亲熊庆来,数学家,东南大学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熊秉明在清华校园长大,杨振宁是他童年的玩伴。20世纪50年代,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他们在巴黎相遇。熊秉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学习。这时,他的父亲熊庆来是云南大学的校长。书中的两张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是七十岁的熊秉明在昆明熊庆来故居拍照,一个是“在老家看牛”,低头喂牛吃草。熊秉明和王道干一起在法国留学。新中国成立后,王道乾和吴冠中选择了回国,他们的艺术人生在文革中被荒废。“人的生活往往是不由自主的,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得不放弃,别无选择,只能随着时代的车轮滚动。”
抗战时期,熊秉明和宗璞是继清华之后的昆明友人。宗璞非常欣赏熊秉明的作品:“有些书的归宿在于读者的灵魂。熊秉明的书就是这样。印刷在那里,融化在那里,点燃在那里。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想活得清晰,活得漂亮,你应该读读熊秉明。”我认为“活得明白”是指熊秉明对历史和人生的观照,可以看得很远很透;“生活得更好”是指熊秉明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创作和他的美学体系。
《熊秉明美术随笔》一卷,我们可以感受到熊秉明灵魂中的深邃与创造力、高贵的质朴与沉静的伟大。当然,最让我们感动的还是他那遥远的乡愁和难以言喻的艺术美。(刘有情)
标题:[陇文化]人生若想活得美些 读一读熊秉明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陇文化]杨显惠拿下“年度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