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人民日报:文学不能“虚无”历史
本篇文章4647字,读完约12分钟
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党圣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陆建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如果你打开专栏,
文学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类灵魂,始终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价值。在当代中国,近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文化生态日益丰富。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方式、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体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需要轰轰烈烈、有力而严肃的文学批评,需要深刻、准确而科学的文学理论。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全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文艺创作活跃,但当代文学学科理论建设严重滞后,对一些重要文学起源问题的认识模糊,文学批评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去意识形态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现象泛滥,对文学创作和受众欣赏能力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文学批评是一种行动美学。基于现实的迫切需要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本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创办了《文学观》专栏,并组织文艺界知名学者对当前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开展深入有力的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以清理源头,指导创作,促进当代文学繁荣健康发展。
张江:近年来,文学创作和研究总体上呈现出活跃繁荣的态势,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和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肆无忌惮地挑战社会价值和伦理底线,被各方批评为文学混乱,其中之一就是文学的历史虚无主义。
文学和历史密不可分。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的建构和传承。这不仅适用于历史题材的创作,也适用于一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文学应该如何介入历史?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不尊重历史本来面目,不理性、不公正地分析和理解历史,不客观地描述和表达历史,随意践踏历史,随意评论历史,随意消费历史,这些都在近年来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写作中有所表现。这些不仅影响了文学的健康发展,也给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巩固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历史虚无主义的艺术表现
陈:历史虚无主义的艺术表现,简而言之,就是游戏性、碎片化、颠覆性。
先说个笑话。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游戏性的历史在文艺界悄然发展,并逐渐传播和流行。90年代以后甚至发展成了扯淡、恶搞,比如把历史事件从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剥离出来乱放,或者无视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过程中的社会功过。它建立在纯粹的想象甚至幻想之上;再比如用元历史、元文学等概念模糊历史,把历史叙事推到叙事等虚无主义的极限。于是,孔子成了侠的情人,杜甫被再造成了杂耍家,唐三藏成了花花公子,等等。相关文艺作品在hip-hop、嘉年华中陷入纯娱乐、纯消费;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被搁置甚至消失了。
先说碎片化。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选择,历史进程中充满了英雄和感人的故事,代表着人民的意志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但是文艺界有很多人意图阉割历史。这些人可能通过历史的碎片化来否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华民族的基本诉求;或者偏科,即抓住片面性和细节否定全面性和完整性,丑化和抹黑历史人物;他甚至故意试图通过传播虚假信息来歪曲历史。因此,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一个纯粹的错误,因为它阻挡了封建王朝创造光明主子和盛世的可能性;新民主主义革命被认为是农民起义的继续,是破坏文明进程的邪恶行动和反人类和反人类的暴行;社会主义建设被形容成极其无聊,欺骗我,生老病死;改革开放可以概括为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一次回到解放前。更有甚者,一些所谓的文艺家愿意成为被征服的人,认为如果中国被八国联军或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那么我们将面临一个像大国一样富裕文明的国家。
至于颠覆,主要是针对一系列革命领袖和国家骨干。俗话说,一个毁灭人的国家,首先要毁灭自己的历史,毁灭自己的宣传。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历史虚无主义直接表现为对中国历史人物的嬉笑怒骂和颠倒黑白。比如,他们无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扭转乾坤的伟大成就,蓄意解构革命领袖人格,放大伟人的小部分,甚至捏造事实,混淆视听,竭力污蔑诋毁。比如他们把孙中山说成是贼,反过来片面夸大蒋介石的孝道,甚至把他说成是真君子。在一些作品中,致力于报国的岳飞成为千古罪人,而被唾弃的秦桧成为杰出的大臣。
历史人物及其评价
张江:为什么会这样?除了立场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很重要的一点是,有些创作者并不了解什么是历史人物,也不了解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朝戈·金:所谓历史人物,通常是指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的人。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以其历史行为和社会行为为基础,将其定位于特定的历史坐标,衡量其行为是否符合时代大势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
以前的一些文学作品都是概念化、脸谱化的,好人都是好人,坏人都是坏人。当然,我们反对这样。英雄也有普通人的一面,小人也有普通人的爱恨情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从现在开始描述英雄,就要挖掘和渲染所谓的阴暗面;在描写反派的时候,要把他们所谓的被遮蔽的一面收集起来放大。目前有些作品,在涉及历史人物时,仅仅依靠作者自己的好恶,用一些当下的潮流甚至所谓西方的人性标准来要求或保护历史人物。不管是丑化还是美化,都是在践踏历史。
文学在处理历史人物时,必须区分主流与支流、公德与私德。历史上有一些人的公德很好,但私德未必完美。还有的,私德有可取之处,公德有很大问题。一个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犯下严重罪行的残忍、恶毒的人,对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无限温情也不是不可能的。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不能根据他家庭的私德来掩盖和开脱他在历史行为中的罪过,进而为他公共道德的极大缺失赢得读者的同情。举个例子,一个有名的汉奸,如果只从家庭道德的角度来衡量,或者有普通人所拥有的家庭亲情,甚至可以算是一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伴侣。但必须明确,汉奸之所以是汉奸,并不是因为家庭道德,恰恰是因为他们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反动作用。在文学作品中,历史人物的小人性不可能被无限放大,最终取代人物的大反历史、反人性的一面。前段时间一部电影的叙事让我们有了这种苦涩的感觉。
就文学创作而言,历史人物的公共道德和私人道德都可以描述,在作品中表现出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符合审美规律。但是要知道,历史人物是用自己的行动书写自己的历史的。克服文学创作中人物的扁平化,不是混淆甚至取消伟人与罪人、圣人与小人、高尚与猥琐的界限。对与错,善与恶,对与恶,正义与私欲,等等,永远不能废除。
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
张江: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什么是历史真实,它与艺术真实有什么关系,这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人干脆认为,只要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就是历史真相;还有人认为文学需要虚构,所以可以为所欲为,用细节代替历史。这都是错的。
党圣元:首先必须明确,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不等于历史真相。我们所说的历史真实,是指规律性的本质真实,而不仅仅是事件或细节的真实。这是因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确实发生了一些事件,但并不能代表历史的本质,有时甚至与历史的主流相矛盾。将事件真相或细节真相等同于历史真相,对其刻画、渲染、大做文章,混淆了非主流事件、偶发事件与反映本质特征和本质力量的历史真相的界限。在我看来,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挖掘和刻画对历史人物的个性表达和历史事件的本质起着规定性作用的历史细节上。
当然,为了达到艺术真实,文学创作不应该排斥虚构,也应该允许虚构。然而,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文学想象和小说是不能无限和不受管制的。在创作中追求艺术真实的过程应该是一系列的审美过程,包括文学描写、渲染、想象和虚构。如果失去了历史真实的基本点,任由想象和虚构横行,那么想象和虚构即使荒诞华丽,也是毫无意义的,只能更诱人地把读者带入历史认知的误区。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作家与历史学家不同,他们有想象和虚构的权利,但这种想象和虚构并不是无限的,更不是随意的。
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终极追求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创作者准确把握历史,在充分把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仔细分析历史事实,深刻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本质,然后根据文学表达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艺术虚构,从而实现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有机统一,即作品中反映的历史不仅与客观历史不一致,而且体现了意义深远的探索的创作主旨。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但它们不是你死我活的游戏,也不是零结果的游戏。有人曾把文学创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概括为大事、小事、本质、细节,但这也是恰当的。
文学负责保存历史
张江:文学扮演历史和消费历史,背后有鲜明的价值观。历史是民族的精神支柱。用正确的文学观去理解和书写历史,是文学的责任。
陆健德:有人在作品中声称历史只是一个单薄的叙事背景,历史人物只是一个虚假的形象符号。有人说:我写的不是历史,是文学。把文学作品和严肃的历史相提并论是荒谬的。其实这是以所谓文学的名义逃避应有的历史责任。一方面,披上历史的外衣,营造一种强烈的历史感氛围,是矛盾的、荒谬的、可笑的;另一方面,它回避了表现历史进程、探索历史规律的责任,而这正是历史题材创作应该承担的责任。
文学介入历史,就不可能是完整无缺的客观再现,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创作者的主观色彩。任何历史题材的创作都经过了作家的调解,渗透了一定时期的价值观(或者说偏见和迷信)。作家从史实的海洋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甚至重要的规律,整理线索,写出他的作品,这本身就渗透着作家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即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肯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个人的理解和判断,赋予了他情感的温度和价值的深度。但是,找到前人的盲点,对历史给予新的理解和解读,这些行为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基本的前提和立场上,即尊重和敬畏历史进程和规律,认真对待历史。
文学以视觉审美的方式介入历史,更受人们欢迎。它比抽象的历史叙述和历史规律的理论解释更有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大众层面,学校教育完成后,更多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观的建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通过各种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来完成的。所以文学的作用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它既有审美和娱乐功能,又有教育和认知功能。尤其是在历史题材上,其教育启蒙功能更为直接和显著。毫无疑问,在当今先进的大众传播中,作家用什么态度面对历史,就意味着把什么样的历史传递给受众和未来。文学在具体的历史关系中展开,文学通过生动的叙述形象地建构历史,文学与历史是同一的,文学与历史是互证的。
张江: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在历史的建构和传承中,必须成为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力量,而不是一种消解和毁灭的力量。尊重历史,理性认识历史,客观公正地评论历史,以文学的方式描述历史情境,在这种描述和呈现中尽可能地实现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是我们思考和处理文史关系时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
文学不能没有历史。无论作家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存在,无法改变。历史不是一个被任何人装扮的小女孩。尊重历史,认真对待历史,是文学面对历史的唯一选择,也是作家的责任。
标题:[陇文化]人民日报:文学不能“虚无”历史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