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叶公超谈鲁迅:不能因人而否定其文学成就
本篇文章1737字,读完约4分钟
1982年出版的《叶公超:他的人、他的写作和他的事》(台湾传记学会版)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的表述。通过这些,这本书仍然可读。比如说说鲁迅办公室。
多年来,主要作为一名学者,叶公超的论述(1904-1981)在mainland China再次得到推广。叶早年获得美国学位回国,成为北京大学教授。他在抗日战争中弃笔从政,赴台后长期掌管外交。1961年,正在美国执行重兵任务的叶突然被解职。回到台湾后,它将被闲置。晚年,他的心情相当凄凉。死前写一封类似的遗书。除了明显的怨念,还有一段涉及鲁迅。并记录在下面。为避免被断章取义之嫌,全文抽出,段落安排也与原文一致(见“叶公超是他自己的人,他的文章,他的东西”,本书以下引文不再注明)。
这些年来,我让我的朋友给我找了一篇旧文章。
鲁迅死后,我专门收集了鲁迅的全部作品,花了几天时间一口气读完。然后写了一篇一万字左右的长文,发表在《天津一时报》副刊上。在这篇文章里,我曾经提到过胡适之,徐志摩的散文不如鲁迅。我说鲁迅没有个性,但是散文最好。
这篇文章发表后,胡适之非常不高兴。他跟我说:鲁迅死前没往你头上吐口水。你为什么要写这么长的文章来支持他?我有另外一个想法。人归人,文章归文章。人们不能否认他们的文学成就。
最近特别想再读一遍这部老作品,不是因为很多人骂这篇文章,而是因为它提到了很多人很多事。毕竟年纪大了总会有怀旧的感觉。
叶在《天津一时报》上的文章到底写了什么?综上所述,叶认为鲁迅的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在小说史上的工作应该被专家纪念(还没有看到)。其次,从他的很多杂七杂八的话里也能看出他的努力。你可能不同意他的态度或语调,但你很难不承认他说的话往往深刻而真实。最后,我羡慕鲁迅的写作能力。他的尖锐清脆的味道大多是中国文言文的独特成分,但他的作品自然带来一种个性鲜明的亲密色彩。
了解一些鲁迅生前和死后的故事,就不难知道这里涉及到一个公案。《大公报》在鲁迅死后发表社论,批判鲁迅。然而,叶的笔是站在鲁迅这边的。鲁迅本人虽然游历甚广,但也有不少人因此骂他,而且大多是朋友。
人们在年老时经常回忆起过去。特别是在一些难忘的往事中,叶公超在回到路上之前评论了鲁迅,正如他自己告诉自己的那样。叶公超一生读了无数人和书,然后读了无数政治方面的东西。鲁迅死的时候,叶还在教学圈。虽然他很迷人,但他人生的高潮还没有到来。为什么到了生命的尽头还记得近50年前的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再者,以鲁迅对国民党当局的立场来看,在一九四九年后的台湾,批判鲁更容易,甚至更容易被粉碎。例如苏、《论鲁迅》(台北,1966);客观地谈鲁迅是一场大灾难。比如台湾京农,据知情高官透露,在台湾,台湾京农从不谈论鲁迅和新文艺,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叶的晚年是一个磨去罪恶的人。评价鲁迅,不能拿功劳,也不能拿荣誉。当时台海交流受阻,演讲无法引起这边的注意。或许,在被宣判有罪之后,叶的人生感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还是故意表现自己特立独行的名人?又或许,叶是浙江人(原籍余姚),评价鲁迅的友情有因素?如果没有确凿的史料,就不应该进行推断。
可以说,叶对鲁迅的评价是两次,虽然相隔近半个世纪,逻辑和立场都没有变化。第一,坚持鲁迅的基本批判立场。第二,同时高度重视鲁迅的文化贡献。用他的原话来说,就是人归人,文章归文章,人不能否定自己的文学成就。而且,叶在批评时不像简单的结论,而是具体叙述,用豪放的语言进行评价。甚至宣布两个闺蜜不如鲁迅。同时,我爱鲁迅杂文直白。认为你可能不同意他的态度或语气,但你很难否认他说的话往往深刻而真实,甚至断言骂他的人无论如何都不如他。赞美的语气是否透露出他与鲁迅的分歧只是政治上或党派上的,另一半有共鸣,即社会人员的观察。
叶在评论鲁迅的时候提到了徐志摩。叶从政前曾为新月社工作,是徐最好的朋友。徐去世后,叶写了悼词,晚年又写了《关于志摩晚年两三件事的回忆》,写的是我一直想把志摩的所有作品和别人写的文章都重读一遍,写一篇长文。真心的,比当年好。
徐志摩和鲁迅似乎属于两个世界,叶也给予了正面评价。虽然内容不同。似乎老一辈的文人(自然不是全部)除了学识渊博,气度从容之外,还有一种历史感。无法用大气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的历史情怀。
标题:[陇文化]叶公超谈鲁迅:不能因人而否定其文学成就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