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应读懂流行语背后的社会表情
本篇文章1564字,读完约4分钟
duang~duang~duang!2015年快过去了。从年初的“世界那么大”到年底的“主要看气质”,你有没有被你今年给我唱出来的流行语弄得眼花缭乱?网络流行语因其开放性而吸引人。很多流行语的发明者都是“草根”,他们很快通过发明流行语成为“网络名人”。但是,虽然人气本身总是有魅力的,但是具体的流行语总是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为某个“标准”就否定或忽视其他流行词语的存在,它所体现的社会情感是不会被抹杀的。在不断的变化中,流行语是否被玩坏了?看看大家怎么说!
没有必要夸大流行语背后的象征意义,也没有必要期待一年一度的流行语能充分反映一个时代。不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年度流行语,而是我们能否真实地记录下每一个流行语,解读它所反映的社会表达。
年底,流行语的选择就是一个例子。近年来,年度流行语的选择似乎越来越活跃。不仅评选分类越来越细致,还有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国十大流行语,中国十大网络流行语;选拔的科目越来越多。官员、学术机构和媒体竞相发表自己的“答案”。
选题越多,选题越细分,争议就越大。比如真正的十大流行语是谁,谁的选择最客观,最能被接受?是“气质”还是“面值”?每年这个时候,几乎每个榜单都会引起舆论。
从近年来的结果来看,无论具体的选择标准如何,都有两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即流行语中的新词越来越多,网络词汇越来越多。这充分说明了流行语的变化很少被某种强制力所主导而变得不确定,网络正在成为流行语诞生的重要领域。有些人把这种流行语的趋势视为社会共性的象征。这个说得通。创造文字的力量和文字的普及都回到了普通人的手中,不再有一套“语录”,也不再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标准。大众对流行语的使用不会因为是否被列入年度榜单而受到影响。
网络流行语具有固有的自嘲、反讽、解构、戏谑等特点,使其与传统普通话形成了显著的差异。应该称之为民间话语对政治话语的中和,大众话语与精英话语的合流。是的,它的使用也打破了平民和精英的界限。只要你是网友,就很难拒绝。它们超越了南方方言和北方方言的地域差异,不再受是否入选词典的约束,变得更具普遍性和随意性。他们的流行是“任性”的,大家只遵循其实用性和语义的丰富性,不需要“旷达”的创作,不经意间传达了一些社会情绪。比如“吓死宝宝”,这只是一种流行的带有女性情绪的撒娇;再比如“城市会议剧”,看似反映了城乡社会的歧视,其实只是一种自嘲。如果坚持在传统语境下评判这些新词,很多网友会“内心几乎崩溃”。
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年的流行语评选中,很多评选主体仍然坚持一个传统的语义标准。比如一个评选单位对十大流行语有一个评判标准,就是不选择不符合社会文明规范的粗俗下流的词语。这就使得评价体系和流行语的规则产生了隔阂甚至冲突,纷争不可避免。要知道,语言文明本身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一系列网络词汇的出现和网络文化的繁荣,从本质上重新定义了语言文化的雅俗、文明和非文明。当然,从不同的立场和评价标准,每个机构都可以选出自己认为的十大流行语,这也是社会多元化的一种表现。但不能因为某个“标准”就否定或忽视其他流行词语的存在,它所体现的社会情感也不会被抹杀。
一个需要澄清的认知误区是,十大流行语和年度汉字或者年度词不一样。前者无论是否入选都是客观存在,对任何标准都不负责,后者是在一系列标准下选出的词汇,应该具有包容性和代表性。所以过分强调年度流行语的选择标准,是与流行语开头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相违背的。
没有必要夸大流行语背后的象征意义,也没有必要期待一年一度的流行语能充分反映一个时代。但无论是赞美还是贬低,正视还是忽视,都是一定时期内的真实存在,都是一定社会情绪的真实注脚。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年度流行语,而是我们是否能够真实地记录下每一个流行语,并理解它所反映的社会表达。
标题:[陇文化]应读懂流行语背后的社会表情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