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看见柴静
本篇文章2420字,读完约6分钟
《看见》是柴静关于央视过去十年历史的自传性作品,个人记录了过去十年最重要的公共事件,如非典、两会、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华南虎拍照事件、姚家鑫事件等。在她的书中,她开启了自己的思考和自省过程,展示了柴静自身精神成长的过程。
柴静,山西临汾人,1976年出生。他的父亲是医生,他的母亲教书。她从小就渴望写作,很早就开始了自己的阅读生活。她父亲订阅的《中医杂志》和母亲的函授书籍成了她的阅读对象。因为识字早,四岁就上了小学,和同学们格格不入。她写了自己的童年,一个孤独的孩子,看着人们靠着墙玩沙袋和橡皮筋。
1991年,15岁的柴静进入长沙铁道学院会计系。关于大学生活,在柴静的文字里可以看到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宣传,在那里我们学习谈恋爱,跳摇摆舞,水花四溅,靠写文章赚生活费;另一种是孤独,不习惯集体生活,和同宿舍的女生疏远,每天插着耳机听广播。
19岁时,柴静开始主持湖南文艺广播电台的晚间情感节目《夜色温柔》。人们把自己全部的心事写成文字,通过柴静的声音传递给陌生人。每个人都在陌生人的故事里哭着唱着。她说她做播音是因为不想做小会计,愿意在晚上听各种孤独的声音。所以她脱离了当时定向分配的制度安排,为自己喜欢的工作付出了一大笔路费。
柴静的观众曾经这样形容她:她用19岁的声音温暖了长沙漫漫静夜,如水流淌的声音,略带伤感的句子,郑志华嘶哑的歌声“让我拥抱你入梦”,让小女孩们泪流满面。很多年后,在央视节目上露面的柴静,俯下身子,看着被采访者,不断点头。倾听的手势。她希望给每个受访者尊严和理解。
《温柔之夜》大受欢迎,柴静成为当时湖南最著名的主持人之一。然而,她不愿意停止自己的生活。1998年,她选择辞职北上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电视编辑,为自己充电。后来她20岁的时候反思自己:笔记本里抄的是政治经济学课上1234的笔记,角落里抄的是流行歌曲和亦舒言情小说里的文字。她为自己感到难过,因为她没有学到足够的知识来关心公共事务和参与社会。她将20岁的胡适比作背诵和临摹《新民说》、《天演论》和《群己权利论》。老师作文的题目是关于日本为什么强大和言论自由的原因。
在广北不到半年,柴静成功加入三联生活周刊兼职,并很快被湖南卫视邀请成为《新青年》的电视主持人。从广播到电视,她的受欢迎程度又上升了。2001年,她进入央视,在东方shi/きだよきだよきだよよききだだよ0/connection担任节目主持人,该节目因收视率下降而被迫改版。在《看见》这本书里,她写了自己晚上采访剪辑片后凌晨3点到4点的场景:我是临时工,没有台湾准考证,好心的导演下楼从东门的栅栏上拿走了带子。回到家,电梯没了,我爬到18楼。我就跳上了床。导演打电话说皮带有问题,我得换。我拖着受伤的左脚,一步一个脚印,又爬了下去。
2003年,柴静从“东方时间空”到“新闻调查”,并成为主持人。那年春天,非典肆虐,她参加了《北京抗非典战争》的拍摄,成为首批赴死深入非典一线的采访对象之一。她三天内进了六次病房。她瘦削的身材和穿着白色防护服的苍白的脸,让人们记住了她是一个勇敢而坚定的央视女性。在非典采访上,柴静说: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可能很弱,但作为一个人,我很强。因为有很多武器,比如相机镜头,纸笔,提问的权利。普通人和两者的区别在柴静的文章中经常可以看到。
由于2003年非典采访,柴静被媒体多次报道。有些人称赞她的勇敢,而另一些人尊重她在一个信息不够开放的社会中坚持真理。之后,柴静从主持人变成了调查员。她在采访中说:需要的是渴望知道生活是什么。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它给了我打开他人心灵的权利,这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当你打开别人心扉的那一刻,你会接触到一些真相。
2006年,柴静入选中央电视台两会报道。优雅知性的女性形象与严肃的政治相结合,使得两会报道更具人情味,而柴静对提出真相的坚持,则为节目增添了冷峻睿智的气质。那一年,柴静开了个人博客,在博客上与网友互动。网友称她为央视最贴心的主持人。
2011年8月,柴静主持的《看》正式上线。人们可以在她的博客上看到每个节目的预告、视频、文字介绍和幕后故事。她的博客成了新闻报道背后的报道,一种更感性的叙述。博客也为柴静提供了一个更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平台。她写了关于顾准思想的散文,赢得了知识界的认可和尊重。
越来越多的人称柴静为公共知识分子。在她的文章中,胡适和顾准的话被引用得更频繁,尤其是胡适,她不仅引用了胡适自由、民主、独立的关系,还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了胡适:日子就像胡适说的那样平淡、贴近自然。
央视作为全国最大的主流媒体,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有自己的价值衡量体系和思维体系,很容易把里面的人塑造成类似的气质。但是这样的氛围也让那些有能力有实力维护自己人格的人变得眼花缭乱。白和崔永元就是这样著名的主持人。还有柴静的耀眼,除此之外。
就传媒业而言,电视比报纸杂志更保守,也是离开了宣传的角色,之后才进入职业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体变得市场化,新闻专业主义慢慢在中国媒体扎根。真理可以埋葬虚伪和谎言,真理可以刺破愤怒和荒谬,事实新闻可以干扰社会。媒体人在寻找新闻梦想可以实践的现实。
从深入非典一线,到调查山西污染事件,再到采访药家鑫案双方家长,这些人更习惯于在市场化杂志上看到的深度报道,出现在央视,令人惊讶。
对柴静来说,从电台主播到央视调查,是一个从自我到公共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完成了自己的进化:从文艺女青年到记者,从哼唱《让我拥抱你着迷》到分析胡适的名言:你应该为自由而不是民主而战,给你自由而不是独立,还当奴隶。她还是越来越引人注目,有一个很大的倾向,世界上没有人能认识君主。用句话说,她很卑微:我起点太低,其他的不用我操心。接下来几十年我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一点点走出无知。这是一份一辈子都完成不了的工作。想到这一点是很实际的。
(《见》,柴静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标题:[陇文化]看见柴静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值得珍视的文学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