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黄国荣长篇小说《碑》读后:英雄要死几次?
本篇文章1741字,读完约4分钟
读黄的《纪念碑》让我想起了上面的题目:一个英雄会死几次?《纪念碑》选取的战俘题材无疑对当代中国作家具有挑战性。它不仅面临着接受空社会生活的界限,也面临着文学自身在处理这类题材上的经验不足。因此,作品主人公邱梦山必须面对古老而根深蒂固的社会差异,而作家本人则希望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开拓创新之路。这种创新既有当代性,又有文学性。
战争中不仅有血战,还有相当数量的战俘。然而,在强调正义和仁慈的价值观的控制下,战俘是一个非常难以处理的问题。我们接受的是文艺教育,就是宁死不被俘虏,危机四伏与敌人同归于尽。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文艺作品中,战俘形象基本不存在,除非他们被俘后叛变,重新潜伏在革命队伍中,如《洪湖红卫兵》中的王金标。80年代有电影《一与八》,后来有《志愿军战俘编年史》,聚焦不同时代战俘的凄凉命运。21世纪初,前往美国的哈金用他的《战争废物》再次揭开了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和战俘的伤疤。到目前为止,他还未能见到大陆读者。然而,围绕他作品的争议也很吵(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最近在mainland China出版,不知道这是否会为他的作品陆续在中国出版打开闸门)。从基本的空缺乏到不断的争论,它显示了时代的演变,但这种演变仍然令人窒息和不人道。战俘这个主题本来就是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从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到奥斯卡获奖的《葵河上的桥》,人性的深度和暴露出来的艺术潜力令人惊叹,但中国作家仍然无法在这个主题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是因为现实,还是因为困难?
黄是近年来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成长性的军旅作家。他的作品从来没有流行过,但他们内心的探索和思考是非常独特和鲜明的。他们虽然过了耳,但仍在不断挑战社会刻板印象和文学惯例,甚至用今天的我挑战昨天的我,拒绝沿着熟悉的写作路径自动延伸,必须制造一些新的噪音。大器晚成,可赞可叹。
主人公的连长邱梦山,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面对大量士兵不必要的牺牲,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以最少的牺牲在战场上赢得了胜利,以恳求危机和发布军事命令的方式,他的英雄形象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但他在战场上死过一次后,被误抓,误认为是与他长相相似的士兵石井,在战俘交换中得以重返部队。与志愿军战俘相比,他很“幸运”,被军队接纳,被“提拔”成了军官。然而,陈腐的传统观念仍然在起作用——将其归因于传统观念远远不够。传统之所以能活在人们心中,恰恰是因为它迎合了人们的阴暗心理:掌握他人的“隐私”,排斥他人的独立人格,以驰骋自己的“自由”意志,凌驾于他人之上——所以邱梦山至今仍被归入另一本书,依然频频遭受人们的困扰。更重要的是,那一年的政治排外似乎被大大削弱,他的党员身份和军人身份被保留,标志着时代的进步;但在那些居心叵测,千方百计想站稳脚跟的人眼里,这是制裁邱梦山这种要挟性人物不参与经济竞争的王牌。相反,站在积极立场的人仍然不能对这种现象充满信心,也不能争取完全的平等,更不需要充分的尊重和补偿。有战争就会有战俘。然而,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理解和高度认可战俘。就像曾经战死沙场走进战俘营的邱梦山一样,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和压迫。他们已经受到了双重伤害,一旦回来,就应该得到双重赔偿。然而,邱梦山陷入了新的困境。作为儿子,不能见父母;作为丈夫和父亲,只能在绝望中隔空观望;作为一个希望在社会生活中重新崭露头角,重新证明自己的平凡与不平凡的人,虽然做出了超越常人的巨大努力,但还是要被迫辞职离开家乡。现在流行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然而,是在成为英雄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之后。谁说邱梦山不是英雄?然而,他的命运仍然令人尴尬。即使是他最亲爱的妻子,也要经历一段精神炼狱的时期,才能真正准备好接受他的归来,再次向他传递爱的信息。
邱梦山的意外死亡缓解了他作品中揭示的巨大矛盾,也让善良的读者松了一口气。一个人能死几次?像邱梦山这样的英雄,为什么要重新付出生命,才能真正回归社会,被社会接受?战俘是常见的,邱梦山不是。其他战俘的命运呢?
《纪念碑》的情节处理似乎受到了好莱坞电影《归来的陌生人》的启发,使战后的邱梦山回归以石井的名义出现,给作品带来了巨大的转折,给作家驰骋的想象力,为邱梦山拷问自己的灵魂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同时也给读者一种品味和遐想。
(张治中)
标题:[陇文化]黄国荣长篇小说《碑》读后:英雄要死几次?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