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人文素质与背诵《论语》《老子》
本篇文章1482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中科院院士杨树子先生说,文理只能教“四分之一的人”。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法。现在的教育越来越畸形。为什么现在的办学偏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真的很奇怪。
文理分科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高等教育由一个系调整,很多研究型大学变成了纯理工科大学。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应对全国统一高考,文理分科从高中开始。我是1957年的高三学生,1959年开始学文理。这种做法不仅剥夺了高中学理工科的学生接触人文学科的机会,还去了理工科大学或者纯工科院校,再也感受不到文人气息,整天和符号、公式打交道,培养了很多一边倒的人。这些年来,很多有人文素养的理工科老教授都痛心疾首地谈这件事,喜欢谈这件事的数学家苏,如何写出优美的古体诗;地质矿产科学的“先驱大师”丁文江探索了许多现代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问题。我觉得杨树子先生大概就是这种理工科教授。不同的是,杨先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积极致力于改进。
但是,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人文学科学生的科学观念和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几个大学教授的事,甚至不是学校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孩子上学前要注意人文素质,家庭是第一层次(当然不是强迫孩子学这个学那个,而是家里要有文明氛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教育的范围扩大了,受教育的人数大大增加了,空的总体文化水平前提也提高了。但是,为什么给我们的感觉是文明在衰落?用杨先生的话来说,人与人之间,物与人之间,怎么少了“文艺精神”?关键在于人文素质的降低,不仅体现在学校,也体现在社会。
提高人文素质,要从小学抓起。前几年我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50年来中小学文科教育的弊端,里面提到过去我们把语文搞成了“政治课”。但是,语文只是单纯的教学生写文章吗?我不这么认为。语文课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对于所有传统的美好诗篇,古今中外进步的、有爱心的、有代表性的作品,都要让孩子容易接触到,即使是数一数二的,也要做一些摘抄。中小学教育有十二年,其质量必然受到长期渗透的影响。到了大学,我主张“大一语文”应该是文理医农双方的必修课,让学生从成人的角度去理解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理解社会责任。多读这些,一定要豁达,“肚子里有诗有书”,杨先生说的“文艺普及”就来了。过去,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也是以具有一定人文素质的中学毕业生为基础的。几十年前,他批评通识教育,但后来他似乎没有为此辩护。
当然,这些说起来似乎有点慢,但人文素质的“要素”就像“富则富,贫则穷”的“要素”一样,是一种长期的行为。需要长期的渗透和熏陶,才能把外在的东西变成一个人内心的“气”,可以向外蔓延。用一些机械的方法让他背,背,甚至倒背如流,只讲“入耳,不出嘴”,“走起路来足有七尺美”。
我很欣赏杨树子先生的大胆和令人震惊的行为。比如他让博士生先背老子再上台答辩,然后背《论语》前七篇。你不能从论语老子毕业。这些反映了他对片面畸形教育的挑战。其实很多人都有这种不满。就说说吧。有价值的是他敢于把这种不满转化为行动,并在自己的工作中贯彻执行。如果这种做法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行动值得宣传,那么对于他的博士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多大帮助,对于整个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有多大好处,都是值得深思的。
但是杨先生在南京教育论坛上说的话:如果我想成为一名研究生,我必须首先学习考古学。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关注,也体现了教授在招收研究生方面的独立性,这也是目前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王学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声明:《新京报》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标题:[陇文化]人文素质与背诵《论语》《老子》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