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摘】名字的异化
本篇文章660字,读完约2分钟
姓名的异化
走在街上,无论是商店还是酒吧、咖啡屋,都很难看到牌匾上典雅朴素的名字,比如老北京琉璃厂或者前门大街。要么崇洋媚外,要么变得庸俗,甚至摇尾乞怜富人。这三个要素就是支撑花式名称时代的三脚架。
北京朝阳区有个地方叫彩曼迪。和老财主同名真的很可笑。比起离他不远的长安街、陆深街、雅宝路、芳草地、秀水河等我们祖先的古风地名,似乎倒退了几个朝代。
名字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通过时代的投影和人心的折射反映出来的。试想一下,文革期间,连父母给我们起的名字,一夜之间都能像千万棵树一样盛开。一瞬间,宏伟、卫东、卫士、卫彪等时髦的名字就可以复活,人们心中那个时代的印记就可以被理解了。
不禁想起了前辈们的店名。就拿北京三老大药房的名字来说吧:同仁堂同事的名字取自《易经》,意思是无论远近,都是一视同仁,讲究一个扶世的医德;河南堂以淮南子河首千年,祈福意境高;“仁寿”这几个字,来源于钱志堂留存的老药,也是对生命和道德的尊重。它古老的风格源远流长,文化与道德并存,经过时间和雨水的冲刷,它永远是新的,它的魅力依然存在。
比起我们的祖先,我们真的应该感到羞耻。虽然名字不大,但是我们在倒退。归根结底还是文化背景不够。或者与西方相比,我们总是有一种弱国的心态,无法摆脱耻辱。我们越来越注重赚钱,却不知道缺乏自身文化作为基础的致富之路,很难走远。所以,为了眼前的利益,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很容易给一些花里胡哨的名字,比如镀上一层耀眼却又容易磕碰的专利皮肤,比如二八月份乱穿衣服,把自己的心搞乱。
(摘自《文远》2012年第6期)
标题:[陇文化]【文摘】名字的异化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陇文化]【文摘】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