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陇原记忆】甘肃电影50年的梦想与现实
本篇文章1547字,读完约4分钟
——西方商业新闻:由于时间的限制,空的变化,一个屏幕可以走向世界,创造一个难忘的经典屏幕形象,可以让五大洲的观众同甘共苦——恐怕只有电影。这样一种神奇的艺术,1958年第一次进入甘肃,在龙源之地开出了第一朵花。50多年来,甘肃电影人通过镜头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对银幕世界中特殊的时间空情结充满了困惑和不解。2011年刚过一半,我省电影制作数量创下历年新高。然而,如何让甘肃电影走出甘肃,实现零票房突破,已经成为甘肃电影人面临的共同问题。
兰州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原兰州电影制片厂)绝对离不开甘肃电影史的追求。50多年来,它静静地站在兰州的一个角落里,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它有过辉煌,有过“下马”的无奈,也有过甘肃电影走向市场的艰难探索。
1958年,兰州电影制片厂的成立成为甘肃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8月26日,省会议宣布兰州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无疑令人振奋。在此之前,甘肃的电影创作是在空怀特。原蓝瑛工厂党支部书记、厂长焦炳坤介绍,电影厂成立后,从中央新闻录音电影制片厂抽调了15名摄影、印刷、剪辑、录音、剪辑等技术干部,支援工厂成立,新闻、录音、科教片开始制作。“当时整个鱼池口基本属于蓝瑛工厂的拍摄地。规模甚至超过了Xi电影制片厂。每个人都对创造充满热情。工厂筹建期间,拍摄了甘肃历史上第一部新闻纪录片。《1958年(甘肃新闻)第1期》。"
新开办的蓝瑛工厂就像一个活泼充满活力的孩子。虽然无知,却对一切未知充满了好奇的激情。1958年至1962年,甘肃电影史上许多“第一”诞生于此,第一部黑白长片《快马》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合拍;第一部纪录片《英雄运河》(1958);第一部科教片《猪都是宝》(1960);第一部彩色故事片《飞越黄河》的导演焦炳坤说:“可以说,那五年不仅是蓝瑛工厂乃至甘肃电影的起步阶段,也是最辉煌的五年。”《飞越黄河》和后来解禁的《红河涌》在全国上映。从全国来看,甘肃电影创作也能名列前茅”。
不幸的是,由于经济原因,发展势头良好的蓝瑛工厂于1962年被“下马”,改为兰州电影摄影站,甘肃电影创作陷入瘫痪。
经过14年的停滞,1977年,在蓝瑛工厂的基础上,甘肃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在我省成立。用焦炳坤的话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蓝瑛工厂的重新启动。“但重新启动后,工厂的规模小了很多。宽敞的位置以前没有了,资金也没有以前充足了。此外,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基于新闻、记录和
1983年,甘肃新闻录音电影制片厂更名为兰州电影制片厂。随着春风的改革开放,我省的影视创作也呈现出复苏的迹象。1984年,兰英工厂拍摄了第一部电视剧《被降职后》,在央视播出。第二年,电视剧《警惕!”青年朋友》,获全国政法系列示范优秀影片奖。1986年,蓝瑛工厂获得省广播电视厅颁发的电视剧制作许可证,正式开始制作电视剧和电视故事片,并扩大了创作范围。
焦炳坤表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影视作品成为走向市场的必由之路。自1986年以来,如何制作盈利电影并推向市场成为甘肃电影人面临的共同问题。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电影业也逐渐活跃起来。“亿元大片”和“亿元导演”相继出现,票房的多少成为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保证。“虽然在这种心态下,出现了一些口碑不佳、票房高的‘烂片’,比如《无极》、《三枪奇袭》,成为电影界的怪现象,但这背后是著名的导演效应。说白了,只有成功的商业运作,才能让电影行业进入良性循环。”兰州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斌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甘肃电影还在“制造小麻烦”。焦炳坤介绍,2003年以后,胶片减少,低成本、快数字胶片应运而生。高科技让神秘的电影艺术在普通人眼中越来越“亲和”。随后,甘肃电影也进入了以数字电影为主的时代,电影数量较之前有所增加。
标题:[陇文化]【陇原记忆】甘肃电影50年的梦想与现实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陇文化]谁是作家的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