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记陈子平先生的传奇人生
本篇文章1960字,读完约5分钟
陈子平,1938年生于陕西凤翔
从保卫胡宗南到反叛孙铁锋
陈存银
陈子平,又名陈达,1917年生于甘肃武都,凉水镇土门垭村人。1932年8月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师胡宗南部,1935年当选胡宗南师警卫。曾在东仓门一号胡宗南接待处、国民党第三十四军总司令部秘书室、国民党第八战区副参谋长秘书室工作。胡府担任胡宗南随从的副官,准尉的长官。1937年9月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5月参加开封会战,1947年就读于国民党黄埔军校Xi分院军官训练班,1948年任胡宗南第三军少校副官,1949年5月在Xi起义中投降。经中共中央西北局推荐,中国人民解放军叶仪政治部任命,他只身潜入武都,反叛武都国民党保安副司令孙铁锋,发动西固起义,书写了陇南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贴身护卫,陈子平亲身经历了军阀混战、外敌入侵、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目睹了中国革命从小到大的全过程和胡宗南在西北的兴衰。在反对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四军长征的军事战役中,他未能归来;在激烈的抗日战争中,他浴血奋战,陪胡宗南到上海、武汉、河南、徐州等地,誓死保卫胡大副的安全,屡立伟业;在中国革命的关键转折点,他抛弃黑暗,加入革命阵营,只身潜入武都敌占区,反叛国民党将领,推动武都、西固的和平解放进程。他曲折传奇的一生凝聚了旧中国沧桑和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全部内容。
苦难的童年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历经沧桑的中国又穷又弱,关中地区连年干旱。与陕甘川接壤的武都城乡人民流离失所,街头地痞、乞丐、土匪泛滥。回回军、川军、中央军来来去去,武都家家户户招收青年,每月发放军粮。陈子平此时出生在武都凉水南岸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
陈子平八岁的那三个月,母亲死于毒药,祖父和祖母也因为贫穷和疾病相继去世。他的父亲把他的小女儿给了亲戚,把陈子平卖给了王兴蒲池张庄的一个家庭,不久他的哥哥就来到了子平的身边。三年后的一天,陈子平的兄弟们在放羊的时候突然被狼袭击,豺狼吃掉了五只羊。陈子平的兄弟们虽然奋力自保,侥幸逃脱,但怕被主人责难,于是星夜逃回土门崖老家。当他们回到村子时,他们发现他们的房子和财产被他们的父亲典当了1 空,他们的父亲也失踪了。
参军谋生
一九三二年六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张、李先念、许在川北前进。国民党军胡宗南为了防止红军北上,率领第一师进入天水,保卫四川陇南、广元两县。15岁的陈子平在城里找不到父亲。忽报户部二旅六团李在武都屯粮招兵。走投无路的陈子平,决心当兵吃粮,寻求活命的机会。他回到村子后,和他的朋友陈昭昭一起去市里申请,但是他成功地应征入伍了。共有300名新兵在武都接受了三个月的训练后前往天水。临行前,陈的父亲出现了,陈子平带着苦涩向父亲挥手告别。
新兵到达天水时,陈子平被编入童子军,留在天水南门外训练。教官孙仁山(后来胡宗南总司令部军法处处长)特别喜欢陈子平。因为童子军大多家境贫寒,珍惜参军机会,社会背景简单,大家都很努力。经过三年的训练,18岁的陈子平幸运地入选了师副官办公室警卫队,担任胡宗南的值班员警卫,专门负责首长的内务、柴米油盐、整理衣物用具,同时兼任送信、安全、警戒等职务。因为他的努力和智慧。
包围红军
1935年2月,胡宗南一师编为三路第二纵队(后改为一路军第二纵队),任命胡宗南为纵队司令,率部到辉县、略阳、阳平关、碧口、青川、平武、松潘等地,在长征中北上拦截红军,寻找红军的主战。在这次重要的军事行动中,年轻的陈子平负责胡宗南的日常生活和武装警卫。6月,胡宗南师部进驻松潘,胡寿三团团长值班。另一方面,李日基总部驻扎在毛尔盖喇嘛庙,突然被红军包围,几乎全军覆没。他的第二团在松潘、腊子口、宝佐同红军作战,遭到张部的强烈反击,损失过半。胡士泰和他的卫队也被红军困住了,其余的部队也遭到了长途袭击。每个连的兵力从出发时的一百多人减少到二三十人。由于前哨被红军突袭,师部暴露,陈子平等警卫在胡宗南被数百人包围,沿南平—尕河坝一线撤至沙湾(今郯昌县沙湾镇)。休息了一个星期后,他们去了天水巫山进行集训。陈子平难忘的记忆是围剿的艰苦、环境的险恶、部队供应的困难留下的,所以他常常感叹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1936年4月,陈子平所在部队正式列为第一军,胡宗南亲自挂帅,保安和总司令部秘书室迁至Xi大雁塔。胡宗南住在Xi安东仓门一号和汉马陵的“官邸”,禁卫军的营地和总指挥部的秘书室都位于东仓门城根的忠义区。胡宗南警备编制中有两个武装排和一个便衣排。这些卫兵在年龄、外貌和服装上与胡相似。作为一个专门处理胡长官内部事务的特务头子,陈子平在青龙岭领饷,他的副官。未来抗日战争期间,由于物资短缺,很多个人必需品(包括内衣和美制左轮手枪等。)由戴笠从重庆带来,由军区转交胡,胡把这些东西交给陈子平保管。(待续)
标题:[陇文化]记陈子平先生的传奇人生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一件大衣
下一篇:[陇文化]成州古今楹联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