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摘:美国语文
本篇文章1136字,读完约3分钟
美国是世界上最受唾骂,最有声望的国家。亲美和反美的人都有自己的原因,是价值观不同造成的。但是,老百姓对美国的一个看法是一样的,就是承认它是一个强大的文化帝国。在这方面,学者们早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争论,也有许多相关的宏观文本。这个国家的腾飞与教育有关。最近看了同心出版社出版的三卷《美国华人》,解开了很多谜团,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了。美国华人,就像是对这个强大帝国形成的注解,让读者非常激动。不知道语文老师有没有关注。
中学语文该读什么,过去不是问题,今天是有争议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教育的根本就是让人“信”,所谓道德大众化就是。美国的中文书籍都有这个共同点,比如爱国主义,人文情怀等等。但还是有一些区别,就是不是所有人都应该“相信”,而是让生活“怀疑”。我早些时候听张中行先生说过,大意是,英国教科书上说拿破仑被英国人打败了,而德国书籍上说德国被打败了。有人问罗素,我们的孩子应该相信谁?罗素回答:让英国孩子读德语书,德国学生读英语课本。当人们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事情时,教育就会有效。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准确,但它讲述了一个真理。教育使人学会怀疑和理解独立思考的路径。我看美国中文书的时候,有点意思。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才是编辑的深意。
美国华人选择了亨利·大卫·梭罗的《论公民抗命》。这是一部名著,收录在中学教程里,无疑是一部强有力的文本。有趣的是,文章背后的思考问题很有挑战性。这三个问题是:
1.梭罗暗示谁应该对墨西哥战争负责?
2.梭罗认为,为什么一小部分人可以滥用政府而不受惩罚?
3.梭罗认为,美国人什么时候能得到最好的政府?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中国成年人都有,但这颗种子早已在外国人的教育中种下。胡适留美时,曾感叹中西教育的差异。他执教北大后,一生宣扬梭罗思想。在国外是常识,但到了中土就成了只有学者关注的内容。可以说,五四以来的学者,普遍都在为“常识”而努力,没有时间去考虑形而上的存在。茅盾、巴金等人致力于自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并皈依了国外的一些思想。在他们眼里,教育和文学界是思想的沙漠,孩子受教育程度如此之低。方式,或者翻译外国人的书,吸引不同的颜色。年轻人在一种颜色的世界里只能收获一种颜色的果实。
前几年学术界关于中学语文如何编写的争论很多。看着双方的争执,我们知道彼此的立足点不同,价值观也不同。那场争论也导致了误解,仿佛要建立精神核心,却没有别的办法。在我看来,如果可能的话,不妨多编译一些语言。A坚持A的立场,B遵守B的良心,彼此共存,让学校和孩子选择。据说日本教科书有很多版本,中国不妨百花齐放,让空.失去唯一性的存在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比赛的结果是,个性化的文字活了下来,孩子们不再被一个音的阅读惊呆了。(节选自美国华人同心出版社)
标题:[陇文化]文摘:美国语文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文摘:补丁里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