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林风眠《伎乐》赏析
本篇文章1662字,读完约4分钟
季乐(油画)67 67厘米20世纪50年代林风眠上海画院收藏
出书号
林风眠的祖父是刻墓碑的石匠,父亲是画家,继承了祖业。他从小和爷爷爸爸一起学习石雕和绘画。他曾经告诉自己,他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芥子园学画画。他掌握了中国画的规律,既能画工笔画,又能画山水,并学习了中国画的课程。19岁,五四运动后几个月在法国工作学习。
在法国期间,林风眠开始特别注重含蓄写实的风格,但老师告诫他不要盲目向西方学习,要多关注自己民族的瑰宝,并对林风眠说:想当画家,不能光画画;艺术上的雕塑、陶瓷、木刻、工艺品都要学;你要像蜜蜂一样吸取各种花的精华,才能让它变甜。
从此,林风眠更加关注中国自身的传统和工艺美术(尤其是宋瓷)所蕴含的艺术趣味,同时他也拓展了自己对西方艺术的视野,突破了工笔写实的局限,更加关注西方印象主义之后的现代艺术,这些共同构成了他创作的主要参照系。
1936年,林风眠在《中国绘画新论》中指出,魏晋六朝和隋唐是中国绘画史上最繁荣的时代。在这个阶段,绘画方法倾向于描述线条,这个时代的绘画风格纯粹是自由、活泼、个性化和拟人化的,因为它是从对自然的描述中得出的。由此,他确立了引进传统的立足点。他认为,就像顾恺之的《亲女史》一样,衣服和饰品都是用曲线来描述的,可以充分表达生动的体态。所以,曲线是美与生命之间的线,相比之下,是直线,是静止的,是和平的,是平衡的,是可持续的。
1952年1月5日,林风眠在给朋友潘的信中提到敦煌壁画,他说:“你无意中看到了敦煌石室里的壁画,它是东方最好的艺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很多欧洲大画家寻求却没有得到的,高根,我追求这个东西很久了,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的不好画。两线之间的平画和中间色的程度。重庆抗战期间,林风眠应该看过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展览,当时非常轰动。50年代初,他又临摹敦煌壁画。这个“季乐”,写在这个时候,借鉴敦煌壁画的方法。然而,他把敦煌壁画作为创造现代艺术的形式源泉,从民族形式中寻找出路。
林风眠在季乐使用的绘画工具主要是中国传统的宣纸、毛笔、墨水和中国画颜料,辅以水粉和水彩颜料。绘画方法和风格兼容东西方。1926年,林风眠在北京发表《东西方艺术的未来》,其中说:西方艺术以临摹自然为中心,结果倾向于现实主义。东方艺术主要是描写想象,结果是写意。一方面,由于差异,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东西方艺术相互交流和调和
20世纪30年代末,他开始设计方形纸。他自己说是宋画的。这种独特的选择与他决心远离以卷轴为主流的传统规范习惯有关。由于长宽比相同,所以垂直轴、水平轴和对角线上的力是平衡的,具有静态特性。同时,在这个构图独特的空房间里,它适合林风眠最喜欢的特写描述:形式简单,简洁明了,中心突出,没有缓慢的叙事和呈现,这样他就可以专注于图像的创作和现代感的装饰造型和色彩。
《季乐》中,林风眠将两位女士安排成一左一右:左吹笛者为主体,右吹笛者面向吹笛者,头微倾,身体呈不对称V型;人体和轻纱的曲线对应地毯和挂毯的直线;两位女士的着装颜色一冷一暖,在对比的变化中形成平衡。细长的女性身体形状、眼睛和脖子与不自然的奇异光线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敦煌壁画意味,这使得这幅作品成为一幅真正的平面空画室。
林风眠讲究笔墨,视色彩为次要元素。他认为,必须引入西方绘画的光和色彩方法,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在这部《季乐》中,他捕捉到了一种带有优雅、华丽和厚重色彩的幻觉。虽然他不注重身体的质感,但他似乎可以通过薄纱触摸到人物的皮肤,人体的本质与艺术家的兴趣和感受融合而成的形象,使他作品中的女性巧妙地将东方传统女性的优雅与现代女性的性感融合在一起,优雅迷人,有着难以企及的梦幻之美。
林风眠的画都是视觉诗和无声歌,总是在异彩纷呈中透露着悲凉。他的绘画并不局限于技法、技巧、艺术形式的新变化,而是道家与艺术的结合,中外的结合,东西的结合,这是西方新风格的本土化,是他的人格精神和艺术造诣的统一。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林风眠《伎乐》赏析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