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摘:中国古代退休制度
本篇文章1259字,读完约3分钟
在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时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头衔:“史鸷”。字面意思就是当官,走事业。其实原意是“还官位于王”,也就是不做官,退休。此外,还有“致事”、“治事”等优雅的称呼。
到了唐代,“退”字开始出现。但是,“当官”这个说法一直在用。
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龄的界定,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规定。根据《礼记》,周朝是“大夫七十时”。从此以后,历代基本都遵循这个退隐期。比如唐朝规定:“凡官七十岁,精力耗尽,照例任用。”古代平均寿命不长。70岁退休对大多数人来说基本等于终身制。直到明清两代,他们才逐渐在60岁退休。特别是清朝,初级武官的退休年龄按职务大幅度提前:“五十四将,五十一游击队,四十八将,四十五将。”军官越小,退休越早。这与宋代公务员70岁退休,武官10岁至80岁退休形成鲜明对比。
虽然对退休年龄有具体规定,但也有很多例外,因为皇帝是天,圣旨是制度。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学家郭守敬,70多岁后多次申请退休,但皇帝不允许。结果,86岁的他,死在了知太世源的办公室里。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退休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退休后的待遇,这与退休官员对老年人的安全感和尊重感这一大问题有关。历代都很重视这一点。
第一,政治待遇。根据《礼记》,卿大夫被称为“国老”。一般官员被称为“普通老人”,从称谓上可以看出对老官员的尊敬。唐朝会为即将任命的官员举行告别仪式。意思和现在开“光荣退休”证是一样的,虽然形式不一样。三等以上的官员就职后,仍然可以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事务。明朝的官员在礼仪上仍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时仍然享受原军衔的礼遇。
其次,在经济待遇上,退休后会得到优厚的待遇。汉朝规定年薪2000石以上的官员可以退休,领取原工资的三分之一作为退休金;魏晋退休官员干脆任命一个“顾问”支持;唐朝五品以上官员发半薪,英雄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例如,当著名人物方和宰相宋京都到了官职,皇帝就给了他们所有人特别的许可。六级以下官员退休后,会给他们一定数量的领域养老。
在中国古代,退休制度也允许官员主动辞职,提前回国。明朝弘治四年(1491年),皇帝明确鞠躬:“官吏自愿辞职,不分年龄,一律勒令服役。”也就是说100%赞同,虽然你提前退休了,但反正想当官的人还是有的。
非正常退休最好的理由就是“报病”。病后退休叫“乞骨”、“乞身”等。,也就是说请你行行好,放过我的老骨头。比如唐太宗当官的时候,他的退休年龄是70岁,那些为朝廷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也可以推迟他的退休年龄。开国元勋李靖是“共德坊”灵岩阁上挂着画像的二十四位英雄之一,但因为觉得受伤妨碍了自己,在六十四岁时“讨骨”,请求准许退隐。
但也有皇帝不准的情况。比如汉代著名儒生张瑜,也是《论语》的组织者,也做过“太子师”,即汉武帝刘骜当太子时的老师。官员们也做得很好,包括一个老师和总理。他已经多次写信要求生病回家。"皇帝派人去要药,强迫他们留下来."也就是说,如果你生病了,你就可以治病,皇帝会给你上药。被爱!(摘自宁波出版社出版的《景清经四》)
标题:[陇文化]文摘:中国古代退休制度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陇文化]文摘:征地应为一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