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摘:一辈子能写多少信
本篇文章1246字,读完约3分钟
那天,我在报纸上看到,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写给妻子的信都被印成书出版了,书名是《亲爱的贝丝》。从1910年杜鲁门26岁时写给贝丝的第一封情书,到1972年他去世前写的最后一封信,总共有1322封信被他的妻子贝丝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看到这个消息,我的心大大动摇了。即使我没有看到1322个字母,我也可以想象它们是极其丰富和珍贵的。一段漫长的62年用字母连接起来的时期,一种从心底涌出的,温带的温暖,可触可触,令人羡慕!
我说的羡慕,是指我们这辈子还能像楚门一样写那么多信吗?你这辈子还能像贝丝一样收到那么多信吗?
如今,书信尤其是私信的衰落,是生活压榨、虚假泛滥、实用放纵的现实。是感情的厌倦,精神的失落,内心的压抑的反映;是渴望虚荣,渴望奢华,相信夸张的反映。不用说,如果你尝试了,就像楚门那样去做。虽然可以一次送999朵玫瑰给爱人,但是可以写1322封信吗?不要说你连续写了62年,就是试着写几年,就是试着写几封信!到了无话可说的时候了,到了用手机里现成的短信的时候了。虽然口香糖已经在别人嘴里嚼过很多次了,但它已经成为一种舒适的快餐表达方式和格式化修剪的习惯。只是信件原本的私密性被宣传取代了。害怕无止境的倾诉,害怕近期的寄拆,害怕写信时的独特感受;黎明时分从迷蒙的梦中醒来,家书还不够长,等着信;那种一个人流千泪,翻开千里之书,打开信封的那一瞬间的奇妙感觉,一去不复返。
信件,尤其是私人信件衰落的另一个潜在原因,或者说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我们的书写越来越糟糕,所以我们不得不用“伊妹儿”和手机短信来掩盖我们的丑陋。以前在学校写汉字是必修课。这是多年的文化传统。它首先关注的是写作的意图,也就是说,你在写作之前应该在心里思考,而现在你根本不需要思考。只要按葫芦画瓢在手机上输入短信,一切都会好的。现在我们民族的很多基础东西都被自己丢弃了,更不用说写了。有趣的是,我们的字写得很难看,我们电脑上的“伊妹儿”越来越花哨,我们手机上的短信越来越恶心。这可能是对我们自己不可避免的讽刺。
杜鲁门的1322封信总让我想起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一生能写多少封信?从《鲁迅全集》上看,鲁迅先生一生写了一千多封信,他想当然地认为大概最多就是这么一个数字!楚门和鲁迅都是名人,自然写信多。作为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肯定比他们少,那么一辈子能写多少封信呢?当然人会多,人会少,但即使人少,也一定有几封信,甚至一封,是自己写的,还是自己收到的。记得大约20年前,刘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寄远方的信》,里面那个工作了一辈子的老邮差退休了,给别人寄了那么多信。在收到别人的信之前,他自己写了一封信,跑到一个很远的地方,把信扔进邮箱,让自己这辈子收到一封信。即使我们再也体会不到余妍传下来的书的意境和美感,即使我们很难像楚门一样创造出写1322封信的奇迹,但我们从来没有写过或收到过一封手写的信,都是“伊妹儿”和手机上的短信,总是令人遗憾的。老邮差还不甘心,那我们呢?
(摘自《生活与生活》2008年第10期)
标题:[陇文化]文摘:一辈子能写多少信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