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礼义之邦"与"礼仪之邦"考辨:岂止一字之差
本篇文章1656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一个礼义之国。但是中国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把礼义之邦误认为礼仪之邦。而且这种错误在各种媒体上无孔不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比如近几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一部学者的礼乐文化专著,开头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在百度上输入搜索词“礼仪之邦”,跳入你眼帘的第一行其实是粗体标注的提醒:你是在寻找礼仪之邦吗?在礼义之邦的搜索项下,获得的搜索结果有70万,大部分是夹杂着礼仪之邦的;而礼仪之邦的搜索项下,搜索结果高达612万。
众所周知,礼与礼的境界虽然有一个字的区别,但意义不同,层次高于天。
关于礼义
礼义是儒家的重要概念。礼义廉耻,号称国家四大维度,位列前二。五常任、六艺、八德在其中。
东汉时,许慎《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要遵循礼的规矩,所以物以福乐神。从表演,从毯子,毯子也发出声音。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李是借词,是从表演中借用过来的。鞋子是人们穿的鞋子。段注曰:“走起路来,脚靠之,所行之事,延即行。”。这是假方法。而仪式的意义在于,万物皆蒙神赐福,即通过祭祀达到安康。所以,从秀,从毯(段注:毯,礼也。也就是陈方的礼物用具。),二者共同决定了仪式的意义范畴,是仪式的能指。一义生是指它有两个作用,既是词的能指(决定其意义范畴),又是词的音标(决定其读音)。
何为义?《礼记·中庸》云:义宜。史明说:正义是恰当的。让事情互相适合。韩愈《原道》中说:“做适当的事,就是意义。这些解释都是一致的,义的意思是适当的,即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是公正和正义的,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大致相同。由此可以衍生出仁、德、礼、义、忠、善、义人、义校、义、师、义场、义务等极其丰富的含义。
作为一个短语,“理一舒炼”作为一个单独的词丰富和提升了它的原意。就像礼乐作为一个短语,远远超出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一个技能作为单个词的内涵,表达了礼乐体系和礼乐精神的含义;礼义所表达的意义包括礼、诚、悟、礼治国等。相对于礼义这种单个词,其内涵要丰富得多,厚重得多。
礼义同属于一个词,在先秦典籍中被广泛使用。例如:
诗序:变风变情,以礼义为结局。送爱,人之本性也;查论礼仪,王治则也首当其冲。《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是礼也义。从此,礼仪这个词就出现在无数古籍中。比如《太史公序》:丈夫不能明白礼义的目的,而你呢,不能做君子,不能做臣,父不能做父,子不能做子。朱朱家训:不能读诗书,不能知礼义,不能教子子孙孙,不能体恤,不能失礼,不能身不由己。明古·严武《知行》:礼义,治国之大法;丢人,搞得一个人的日子。封面不便宜,什么都拿;如果你不感到羞耻,你会做任何事。
上面引用的“礼”字所表达的内涵是丰富而宽泛的,几乎涵盖了儒家思想在人伦、天道、政治、社会、文化、教育、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礼义思想是儒家思想;礼义精神是儒家的精神。
关于礼仪
按照段玉裁的说法,义是古文。《说文解字注》说:古有尊严之言为义,今有仁义之言;仪,度也,尊严之言今用;友情,人也应该。友谊这个词今天还在使用。《说文解字》解其意,曰:己之尊严也。从我这里,绵羊。释仪(instrument)的意思是:仪,度也。因此,段玉裁进一步解释说:“义的基本戒律,就是礼与能相适。”有礼貌就好。(分别见《说文解字注》第八、十二章)
从上面可以看出,仪是义的上升词,其含义非常明确单一,即仪容举止,即特定的礼仪和仪式,如让路、鞠躬、讲究衣着、尊降词等。例如《左传·召公二十五年》中,皇叔见到赵简子,简问及割舍之礼,并对他说:这是礼,但也有伤风化。可见,礼与仪分得很清楚,礼是原则,是制度;仪是礼仪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就是具体的礼仪。古籍中出现的或属于文书的词组都与礼仪有关,如礼仪、典礼、文书、礼仪、礼仪、礼仪、尊严、典礼、典礼、典礼、典礼、典礼、典礼、典礼等。
既然义和尊严的分工,尊严的含义是明确单一的,礼和尊严属于一个词,它的含义也是明确单一的。礼仪所表达的意思一般是特定的礼仪、礼节或礼仪活动和礼仪形式。
标题:[陇文化]"礼义之邦"与"礼仪之邦"考辨:岂止一字之差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