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嚼沙写明驼饮冰绘陇砦 画家杨志印作品释读
本篇文章2513字,读完约6分钟
炎陵
在过去的64年里,杨始终站在美术事业的最前沿,愿意做一个虔诚的苦行僧和修养的先驱。在他的艺术简历中,他在甘肃度过了61年。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以西方广阔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为底稿,挥洒笔墨,在灵动的宣纸上创造出丰富的艺术世界。
6月15日,大型图书《中国著名画家杨传》首发式在兰州宁卧庄大酒店隆重举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建昌说:杨尹稚先生扎根龙源,扎根于他脚下的黄土地。正是这份真爱,让他的画笔成为了表达内心心声、染丹青、托物、抒志的工具。每一部作品都浓缩了西方的风景,让人感受到西方山河的浩瀚与壮阔,解读西方文化的浩瀚与深邃,体会到西方人的坦荡坦诚。也正是带着这样的胸怀和气度,他以立足甘肃而闻名。他的苦心经营不仅轰动和影响了国内画坛,也在国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中肯的评价鼓舞了在场的文艺工作者。
绘画的价值在于画出天地的有形,描绘自然之美,进而赋予艺术以真善美的本性。作为一名外教,甘肃这块热土给了杨创作的营养;他大胆而辉煌的作品多次被邀请在全国展出,为语境深厚的甘肃赢得了荣耀。杨常说:绘画是画家精神的表现,是画家情感的故事。一个负责任的画家,一定要为祖国付出大量的时间,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释放正能量。这是发自内心的声音,也是他实践艺术的见证和使命。
自1960年杨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他确立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这是他行动的责任和坚持。1953年,出生于秦的杨从西北局调到兰州参与创办《甘肃画报》。从此热爱本职岗位,投身艺术,在版画创作上树立了典范,为当时贫瘠的龙上艺术园增添了丰富的营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他在《甘肃日报》从事美术编辑工作时,白天采访、画新闻小品,晚上做排版配色。面对落后的印刷条件,他在版面设计上极其努力,追求完美。在他的作品史上,美国编辑的地位站得最久。作为婚纱,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发现好作品和培养艺术天赋上。他把自己最好的青春献给了第二故乡,用艺术的笔触不遗余力地美化、宣传、讴歌甘肃。这是杨的性格和艺术作品。
杨早年曾与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生活多年。国画大师们的一言一行,他长期从事新闻编辑工作,与黄舟、关山月、黎雄才等名家的交流,为他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创作植根于高原大地的现实生活。借助龙源的自然风光,他刻意表现边塞,虔诚地勾勒出神圣的景点,以突出史诗般的民俗风情。《麦田周围的云》是他在对面山上鸟瞰的全景。场面恢宏,视觉冲击力大,给人无限震撼;《夜牧》以版画的形式出现,出色地展现了山丹军马场深夜放马的场景,将场景交融,给人以和谐宁静的美感;薛瑞的骆驼是他在风雪中游览骆驼乡时看到的,凸显了骆驼昂首傲天的气势。从陇东到陇南,从河西到陇中,他行走在陇原,在甘肃大地上留下了足迹,就像印章一样,见证了他模仿自然的绘画之路。俗话说,征兆可观,境界圆满。
用生命去寻找,用灵魂去感受,是杨创作的执着追求,也是其作品的鲜明色彩。其实看他的很多作品,最能代表他主题的关键词就是敦煌,丝绸之路。他用笔为敦煌写了一本传记。他画了《沙海月泉》、《敦煌舞》等,生动地描绘了沙漠中孤独的烟雾和长河中的夕阳,尽情地表达了一个画家对自然和人性的迷恋。特别是1995年创作的莫高玄光,画面血腥如日,在红黑对比中生动地刻画了佛教圣地的神秘,给人一种崇拜和敬畏的感觉。全画采用广角勾勒,完美再现敦煌艺术的大气与深邃。
古代丝绸之路和西方习俗,骆驼作为古代习俗的载体,不仅是沙漠之舟,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高耸的驼峰,永远承载着黄帝子孙的尊严。有人说丝绸之路是蚕吐槽出来的。是的,大多数纵横交错的蜿蜒的丝绸之路都被沉重的骆驼踩在脚下。也许是基于对骆驼勤劳品质的尊重,他对骆驼情有独钟,使得不畏沙漠、严寒、困难的骆驼成为他的图腾,以至于创作了《影驼影》、《骆驼铃》、《西厢记》、《秋染胡杨》等一系列瑰丽的作品,深深感染了无数观众,成为画坛名人
20世纪80年代以后,杨开始学习传统水墨画,其方法是高超而自然的。但在技法上,他善于思考,大胆探索,追求新意,追求自我,用独创的水墨和绉纸方法创作国画作品,表现出人意料。
中国画是继承和发展的产物。千年之变,一大批画家从泼墨到泼色,从拓片到无骨,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总结出一系列照耀史册的技法和理论,成为后来者丰富的纸张营养。可以说,没有传承,就没有绘画的延续;没有创新,就没有绘画的未来。技术进步靠陶。从这一点来看,杨对绘画的贡献是显著的。师古、观度、求新,他在绘画实践中独创的技法不落俗套,补充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手法,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作为画派的领军人物,精神是杨绘画的背景。看着他的杰作,我们可以看到大空的气度和宽广的形象,听到疾风的雄浑赞歌,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崛起。他以执着的追求和不断的探索,在无私的艺术体验中创新求变,不拘泥于过去而研究过去,在绘画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优雅的画风。
丹青的手很棒,大家的风格。在60多年的艺术探索中,杨教育新人、创造技法、慈善捐赠,始终把绘画作为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情感性的东西、文化素养,以彰显其个人的生命品格。现在,他已经步入老年。他没有改变初衷,染了丹青,还像椽子一样用画笔讴歌祖国壮丽的山河。他嚼沙子写骆驼,喝冰画龙,表达了中国人对中国梦的憧憬。
艺术名片
杨,1934年生于陕西灞桥安地村,1950年加入长安艺术团,1951年调入西北局《西北画报》,1953年调入甘肃参与《甘肃画报》的创办,该画报停刊后离开《甘肃日报》从事艺术编集工作。1981年任甘肃新闻图片社党委委员、副社长,主管《甘肃画报》。1986年任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室副主任。1987年,他被聘为美术副编辑。1996年退休。
1960年1月,他被吸收为西北美术家协会会员。1980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协会,并成立甘肃天妃书画学会,任会长;同年,当选为甘肃省第一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版画协会副主席。1995年被甘肃省政府聘为甘肃省文史研究所馆员。1998年任西方书画院院长。2000年2月,被任命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书画友好委员会委员。2005年被任命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书画艺术协会副会长。
标题:[陇文化]嚼沙写明驼饮冰绘陇砦 画家杨志印作品释读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