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摘:陌生人与“第六伦”
本篇文章1207字,读完约3分钟
传统常指“五伦”,是儒家创造的一套伦理观念,源于孔子,由孟子完成。《孟子·滕文公》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子女有序,朋友有信”。亲情、义、差、序、信五个伦理范畴,是调节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关系的标准。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可以看到,五伦都是在调整熟人社会中的人群关系,但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大多是不熟悉的社会。当然不能怪孔孟只想着熟人社会,因为他们生活在男权社会,人的活动很少,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很少。那时候连“医生都没有海外朋友”,何况是普通人。儒家思想大多体现了宗法制度赋予的思想。后来国家统一了,文人出行读书旅游,遇到陌生人的机会就多了。汉乐府里有一首《葛炎行》,说的是“二三兄弟,流于其县下”,面临重重困难。“所以,衣服该谁补,新衣服该谁补”,感谢女主的帮助,男主的回归有点可疑,让他们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处理不了和陌生人的关系,这就是《第六伦》的问题。
诗人杜甫,而不是思想家,是第一个对《六论》进行深入思考的人。杜甫是儒家思想的自觉实践者,可以说是处理五伦关系的典范。在处理国王(国家)、家庭(子女)、妻子、兄弟、朋友的关系上,是显著的;更难得的是他对邻居的态度,对不见面的人,对不认识的人的态度,也是令人敬佩的。除了少年时的洛阳,中年时的长安,杜甫很少有安稳的生活,他走的不是旅行,而是逃亡。他经常在尴尬的情况下遇到命运相同的陌生人,遇到意想不到的爱和帮助。从他和陌生人的交往中,他觉得第一件事就是不要多疑;二是互相关心。从这个角度来看,杜甫关爱他人的情感超越了自尊和同情,实现了无差异的爱。
儒家虽然也讲仁者爱人,但总是怀疑别人搞阴谋,因为对爱的重视不够。杜甫是个不设防的人,想什么说什么。他还建议人们互相坦诚,不要互相怀疑。他在《墨香一行》中写道:“寄谢于世,勿争好恶。”。他在一首送别诗中写道:“与其说老实,不如说老实。”。
杜甫对一切都充满热情,就像他笔下的大自然:“山河若候,花柳更无私。”天地公平对待子女如同父母,不管德行不道德。他希望现实世界是这样的。所以他虽然觉得战争导致人情淡薄(乱世人情少),但还是坚持“减米同舟”;杜甫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苦难而减少对他人的关心。他离开夔州后,听说住在他家的亲戚吴郎,为了防备邻居一个没孩子没女儿的老太太来院子里打枣,就搭起了篱笆。所以他写了《再献武郎》,希望武郎对老太太好一点:“不想穷,怕得亲。”诗人一丝不苟的意图源于他对老妇人人格的尊重和对她内心的深刻理解。杜甫可贵的是,他能从自己的苦难中升华,用宽广的胸怀温暖冰冷的世界。他的名言是“万建万建,天下人皆乐。唉,房子突然出现,我冻死就够了,体现了他的宽广和包容,这是没有差别的爱情的心理基础。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民为我同胞,事为我己”,这与杜甫的影响有关。当我要谈到“第六论说”伦理学时,杜甫的许多思想值得研究伦理学史的学者们考虑。(摘自《新京报》,2009年7月11日)
标题:[陇文化]文摘:陌生人与“第六伦”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文摘:当城市为汽车而造
下一篇:[陇文化]文摘:化妆品的杀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