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古籍修复师:复活文化记忆的“书医生”
本篇文章1064字,读完约3分钟
古籍修复者有古书博士或博士的美誉。
古籍,简称中国古籍,主要指1912年以前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书写或印刷的书籍。复原是保护古籍的常用方式和重要手段。濒临死亡的珍贵古籍通过修复者的手,获得了重生的机会,使得其所承载的文物和文献的价值得以延续。
我省古籍馆藏总量超过140万册,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多年来,许多古籍在省古籍保护中心不知名的古籍修复者手中复活了
一群不知名的古书从业者
省古籍保护中心修复科位于省图书馆一角。在几十平米的大厅里,89个人在做着同样的过程,把宣纸插在古籍的书页上。在安静的空房间里,转动白纸的清脆声音不时回荡。
十张桌子分成两组。几个修复师坐在桌边,穿着白大褂,一个个屏住呼吸,把头埋在桌上的古籍里。目前,修复部的所有修复人员都在尽最大努力修复一套大型古籍,包括80本古籍,每个修复人员都被分配了10本。从维修的第一步到接下来的喷水、压平、切割、锤击、对齐、重新装订等十几道工序,每一位维修人员自始至终都是自己完成。
盛季峻在这里已经呆了三四年了,他正在往一本古书的书页里插入宣纸。她的手又快又容易操作。像这个插宣纸的过程,她一天就能看完一本书。另一组王二曼去年刚大学毕业,手还比较慢。
在古籍修复的行话中,盛、王二曼等修复方法有一个学名,叫做金镶玉。是古籍修复方法之一,也是一种古老的方法。据74岁的石友宽说,金镶玉存在于清代。就是用白纸把页面衬起来,让页面的三面都衬上白色,然后用搓纸把衬纸和页面重新装订起来。因为原页是黄色的,新镶的白色衬纸,所以取名金镶玉。这种修复方法既再生了散落尘封的民间古籍的涅槃,又达到了使原页面不易损坏、可逆修复的目的。石友宽,2007年被省图书馆重新录用,现为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顾问。
中国古籍保护计划是在2007年正式启动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主办的国家级古籍保护项目。甘肃省图书馆是我省古籍收藏量最大的单位。随着我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全面启动,省级古籍保护中心于今年正式挂牌。
四年完成的一批珍贵古籍抢救修复工作,不仅是我省近年来开展古籍保护工程以来取得的又一显著成就,也是修复工作者何引以为豪的成就。
省图书馆修复中心抢救修复的这批剧本,是清末民初的西北地方戏剧剧本。有394种,487册,14000页以金玉之道复原的旧剧本。在这些剧本中,有秦腔、陇南皮影戏、陇东道情、曲子等传统剧本,其中有不少是甘肃特有的,已经失传在舞台上,其中有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的《焚新场》等极其珍贵的剧本。修复科科长何仲谋在2011年调到修复科后加入了修复项目。
标题:[陇文化]古籍修复师:复活文化记忆的“书医生”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