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图书甩卖被指辱作者人格 业内:小书商借此囤货
本篇文章1106字,读完约3分钟
当你看到自己的辛苦,被当做低价对待,很多作者简直觉得自己心里有刀。最近《青年报》在调查中发现,岁末将至,图书行业普遍存在以书收尾的观念。很多书很不幸的成为了终结品,被书店低折扣无情的卖出。虽然这种做法受到了读者的称赞,但在一些参与其中的作者看来,这降低了书籍的品味,侮辱了作家的人格。业内有人担心此举可能被低价囤货的书商所利用。
货物的末端:
王蒙的自传以29%的折扣出售
在福州路的一家小书店,终端商品销售的招牌非常醒目。我们感兴趣的不是怎么卖,而是谁的书成了最终产品。崔永元的《我的抗日战争》招了,32.8元的书卖了8元。有些书虽然定价低至10元,但仍以5元出售。有很多读者来清理货物。一些读者一口气买了三本书,并说:这本书还包括一本空白色笔记本。15块钱买三个笔记本划算。
尾货是一般商家使用的,也就是说临近年底的时候,商家会把一年卖不出去的商品作为残次品处理,以超低价格处理掉。然而,尾货这个名字在图书行业似乎是一个新事物。那家书店的经营者告诉《青年报》说,生命终结书的出现与书的寿命缩短有关。以前一本书出版三四年,现在一本书上架一个月就卖不出去了。卖不出去的书一定要当做尾货处理,不然仓库伤不起。
在走访期间,《青年报》注意到,年底的时候,书市上很多小书店都贴出了成品广告。书店经营者强调,这不是简单的出售库存图书,库存图书可以全年出售,图书的最终商品包含了书店在新年前消除这一点的决心。为了成功销售终端商品,书店选择了低价销售。当当网专门开了最终产品交易所,很多名作都被卖了。季羡林的《我的一生》是3.9折,王蒙的三本107元的自传才2.9折。
装运结束争议:
羞辱和玷污知识?
对于任何一个正统作家来说,他们的目标都是创作一部永恒的书,多年后再版阅读。然而,作家的远大理想也被书的结局打碎了。前几天,一位作家告诉《青年报》,他的一位同事看到了他写了五年的一部作品,被扔在书店的一个摊位上,以1%的超低价格出售。感情上受不了的时候就冲进去跟店主讲道理,店主回答说如果觉得太便宜,可以全价买。
出版商李德铭告诉《青年报》,“终结品”的概念决定了店家必须以比卖库存书更低的价格残酷地销售。虽然很多书因为纸质阅读不畅而滞销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打折1%,就有可能引发作者的情感底线,让他们觉得有辱人格,玷污知识。李德明强调,书籍绝不是普通商品,不能像次品一样对待,这也是人们对时尚书籍感到可怕的原因。
出版商杜晖认为,虽然有助于资金的短期回报,但也给读者一种质量差的感觉。当然,另一个问题是,难以避免的是,图书的终端商品不会成为一些小型民营书店低价存储图书的好机会。结果,一些书店养活了其他书店。(明亮)
标题:[陇文化]图书甩卖被指辱作者人格 业内:小书商借此囤货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