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散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本篇文章2823字,读完约7分钟
自从中国新文学格局确立以来,散文家们似乎普遍陷入了一种焦虑:如何为白话散文树立一个醒目的文学标记?在这方面,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相比,显然有其固有的弊端。它没有丰富的外来资源可以借鉴,它不得不面对传统文章与现代散文在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如今,随着散文在文学模式中的日益边缘化,这种焦虑也在不断增加。如何证明散文不是文学的边角料,成为许多作家思考和努力的焦点。他们希望找到一种有足够质感又不容易颠覆的东西,作为散文文学性的支撑,这就导致了三种重要的倾向:诗意写作、哲学写作和经验写作。
诗歌写作:诗歌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
在文学领域,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一切纯文学都是诗。这种观点大概起源于古希腊,因为希腊人只看到了诗歌(朱光潜的语言)。中国六朝时期,有一场关于文风的争论,其含义也接近古希腊人所说的诗与非诗。如今,叙事文学已经成为主流,人们不再在乎形式上的押韵或无韵,有无步骤。于是,又衍生出另一种观点:文学的重心在于诗歌。所以,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戏剧,都必须具有强烈的诗意。而且它的内在精神气质越接近诗歌,它的文学价值就会越高。诗化散文的出现可以看作是这种观点的产物。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徐志摩大概是第一个把散文写作引向诗歌的人,而何其芳才是真正奠定了诗文基础的人。何其芳的《画梦录》影响了当时一大批文艺青年,其单语风格至今仍被作家模仿。目前,自杨朔以来,诗化散文成为主流。此外,许多诗人同时写散文,他们的一些作品也可以被视为诗化散文。
诗化散文的出现和繁荣赋予了现代散文杰出的艺术品格,但也导致了种种弊端。比如过度抒情。汪曾祺对此评价很好。他说:过去二三十年散文的一个特点就是太注重抒情。散文的世界很广阔,因为对抒情性的强调缩小了散文的范围。比如有些诗人写散文,不改苦吟的习惯,往往在遣词造句上多下功夫。他们的牙齿和眉毛可以通过文字看得很清楚,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见树不见林的效果。看完整篇文章,印象深刻的只有新奇独特的句子。这句话的独立对诗歌来说可能是好事,对散文来说却是灾难。
虽然雪莱曾经说过:诗歌和散文的区别是一个庸俗的错误。但不得不承认,诗歌和散文在艺术规律层面上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诗歌的审美注重质感、密度和语言的精致,而散文的审美注重结构的灵活、优美和松弛。诗歌散文写作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引入诗歌,以重塑现代散文的文学特征。但是,当这条路越走越远,诗就必然走向文本。
哲学写作:本土资源的匮乏
如果说诗化散文的支撑点是诗性或艺术性,那么哲学散文的支撑点无疑是思想性。而且,在一些作家眼里,散文既不能在艺术层面上与诗歌抗衡,也就不再凭借其自由的形式和自由的表达而成为理想的思想载体。
当代哲学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肤浅的,用事讲道理,揭示意义,或者感慨人生,或者抒发心境。所谓有哲理的人,往往只是在这样的作品中,为了促进结尾的升华而作的介绍;一是学者散文的性质。作者要么是专业的哲学研究者,要么对哲学有着长期而浓厚的兴趣。思考之后,他拾起几块碎片,以随笔的形式表达出来;还有一个尝试打破体裁界限的实验性文本,在西方有很多先例。例如,叶芝和博尔赫斯的一些散文作品,其意图是将诗歌和思想融为一体,通过越轨写作打破散文写作的僵局。
自先秦以来,中国就有撰写哲学文本的传统。然而,当代哲学散文似乎与古代哲学散文无关,更多地源于西方哲学散文。在很多相关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尼采、叔本华、柏格森的影子,却很难找到庄子、孟子、荀子的痕迹。换句话说,哲学散文可能是当代许多散文艺术形式中最不本土的,甚至其语言风格表现出强烈的翻译风格或欧化。当然,我们不难理解,庄子和孟子的表达方式与现代人的表达方式相去甚远。更重要的是,散文是一种必须凿刻的文学形式,它永远不会厌倦细节。然而,哲学文本的写作通常遵循空.让人纳闷的是,如果纯粹是思辨,为什么不读系统的哲学著作而读这种哲学散文呢?哪里不可替代?此外,空的写作很容易投机取巧。当句子与句子、语义与语义的差距越来越大,让读者不得不绞尽脑汁去探索它的微观意义时,它既可以是一门留白的艺术,也可以是投机取巧。
经验写作:单一的叙事基调
近年来,非虚构概念的兴起和优秀作品的频繁出现,可以视为散文领域实证写作的一个重要进展。散文是一种经验型的文学体裁,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因此,即使非虚构写作是一个外来的概念,它在中国扎根也并不困难。另外,非虚构概念的引入,也使得散文变得厚重成为可能。它再也不能一味的以苗条为能力,或者以文化为自尊。总之,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赞美非虚构概念所带来的中国当代散文的浩瀚。但就其整体创作而言,仍有一个有待突破的局限,即单一的叙事基调。
从现代散文诞生的那一刻起,叙事基调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作家。谁在讲,谁在讲,不仅关系到作者的自我设定和预期读者的定位,也影响到作品的风格。在目前的一些非小说类作品中,我深刻感受到的一个问题是,虽然不同的作家在谈论不同的事情,但他们的语气、姿势甚至语言风格往往出奇的一致。我总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悲痛欲绝、历经沧桑的叙述者形象。就实证写作而言,单一的叙事基调当然不会影响叙事本身的发展,但分享特定的叙事基调无疑意味着作者的聪明和懒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娟这几年的系列非虚构作品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她总是让我们清晰地感觉到这是李娟的声音,而不是一个模糊的、高度类型化的声音。
散文的本质:人类知识、经验和思想的自然呈现
上述三个方向从艺术、思想、经验三个方面为现代散文的文学性提供了支点。最后回到这样一个问题:散文是什么?我认为,对于近百年来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来说,这是一个比如何写散文更为关键的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如何写散文。
1935年,朱自清写了一篇文章《散文是什么?》,他首先指出散文是新文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古代散文的概念与韵文、骈文相对),这是非常狭隘的,并进一步论述了现代散文是抒情的、杂文的。朱自清的想法颇具代表性。单看近几十年纯文学期刊上发表的散文,就能发现现代散文走的是一条窄路。作为边缘人,作家和研究者的焦虑迫使他们区分什么是文学,什么不是,最终导致散文写作走向类型化和专业化。而散文之所以是散文,正是因为它不专业,甚至反专业。正如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所说:让散文成为业余文学是散文的出路和真实性。这里的业余指的不是降低写作技巧的门槛,而是散文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思维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呈现出来的。
换句话说,它要求作者不要付出太多的努力,而是尽可能地延伸。但是,当我们越来越把散文写作的未来寄托在几个发力点上的时候,即使因为权力的集中而取得了暂时的效果,我们也在逐渐远离自然、轻松、婉约、轻松的文学环境。所以,如果要给散文下定义,我想说散文不是对生活的艺术描述。对于优秀的散文家来说,散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光明日报(2018年10月30日,第16版)
标题:[陇文化]散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