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人民日报:《朗读者》为什么能海内存知己
本篇文章1269字,读完约3分钟
自从文化阅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就成了荧屏上的综艺节目。近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读者”计划的同名图书与俄罗斯、印度、阿尔巴尼亚等国出版商签署版权合作协议,推荐经典,促进阅读,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全球。有人说:中国文学的灯用六个国家八种语言照亮法兰克福。
文学是透视中国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秦砖汉瓦,看到时代的脚步,感受到发展的脉搏。好的文学总是有到达人心的力量。苏东坡的《不归之河》,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巴金的《我的心》常常漂浮在漆黑的海面上。如果没有灯光的指引,它总有一天会永远沉入海底。即使是姚橹最普通的人也要为他的世界的存在而奋斗。通过读者之口,这些跨越古今的精彩文字勾勒出千百年的悲欢离合和时代变迁,从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代代相传的中华文化精髓。
如果朗读是关于单词的,那么说话者就是关于人的。节目中有把大半辈子奉献给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有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家,有陪伴壁画的考古学家,有构建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的高调戏剧演员;也是他们让这个节目充满了时代气息。随着《读者》出国,一些中国发展的见证者和见证者也来到了前台,让外国读者不仅从文字上阅读中国,还通过与时代领先读者的对话,感知一个立体的中国。
有人质疑,中国的文物、古诗词书籍、地域景观、特色美食呈现给外国人,满足了西方观众对异质文明的好奇心,美是美的,但这些文明的奇观却无法撩拨思想,打动灵魂。书展上,《朗读者》的制作人和德国朋友分别用中文和德文朗读了散文《致母亲》,让观众泪流满面。关于母亲的话把爱和爱联系在一起,也把中国和外国联系在一起。此外,陪伴、见面、礼物等关键词也陆续出现在节目中,唤起观众对家庭、爱情甚至国情的共鸣和思考。所以《朗读者》能够打动外国观众,不仅仅是通过阅读文学和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拥有一颗相同的心这一母题。
要产生共鸣,才能互相理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当我们试图把中国故事带到海外时,学会先挑故事再讲是必然的选择。因为面对文化的落差,大多数人无法通过翻译经典、介绍学术来板着脸教学,来了解文化的差异。讲故事并不意味着把肤浅的读物作为交际的首选。毕竟中国只有中医、武术、饮食的偏见,并不能反映多彩的历史和现实。外国只有找到中国与世界的连接点,如实展示,才能更好地了解真实的中国,进而从讲故事过渡到讲思想,从单向讲述过渡到交换需要的物品。
自文艺复兴以来,瓷器和丝绸推动了欧洲的东方主义。凭借想象力,中国的形象被涂上了神秘、浪漫甚至理想的色彩;启蒙运动后,传教士将中国经典翻译成外国语言并加以介绍。由于资料有限,西方学者存在各种文化误解。如今,技术的变革不仅打开了我们的地理屏障,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而且为谈论过去和现在铺平了对话渠道。无论是《大地上的声音》、《国宝》等电视节目登陆戛纳,还是网文下海的热潮,文字、声音、视频等各种形式都为外国人提供了多样的中国体验。如果科技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世界就会随着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碰撞而变得越来越大。多样的故事讲述方式,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将使中国的好声音在国内外闻名。
标题:[陇文化]人民日报:《朗读者》为什么能海内存知己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