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评论:"碎片化"时代新闻报道应追求深刻
本篇文章2757字,读完约7分钟
随着自媒体的加入,传播生态越来越呈现出更加碎片化的场景,但碎片化的信息越是铺天盖地,深度报道就变得越是珍贵。未来大量的第一时间新闻会被媒体掌握,所以机构媒体会在解读上展开竞争,这就需要记者有广阔的视野,占据一定的理论高度。
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把东西写到网上,上传到网上。信息供给越来越多,信息碎片化,意味着新闻传播内容产品可能肤浅。但受众还是需要更贴近事实本质的新闻,世界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媒体竞争转向解释权
深度报道的目的在于解释。美国记者梅尔文·曼瑟(Melvin Mancer)认为,人们不仅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想知道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它们意味着什么,结果是什么。马克·埃斯特里奇指出解释性报道是一种有用的工具。背景材料、周边环境、过往事件、形成动机都是真实的、基本的新闻成分。这种解释其实是最好的报道形式。然而,当报纸使用背景材料时,它们不受时间空的限制,并且它们易于以简单的方式组合和解释。因此,在使用中,以解释性报道为代表的深度报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与新闻和传播齐头并进的一种主要风格。
随着媒体加入报道大军,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今天的媒体竞争是什么?不是报道权,是解释权。自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生态呈现出全新的格局。许多新闻首先通过微博公开,其次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人人都是,人人都在经营媒体。因此,新闻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上的传播路径是通过持续的中继和评论附件来传播的。一种常见的情况是,观众围绕着一个原始的信息源,在混杂着各种想法和观点的评论漩涡中打转,迷茫而无法达成一致,往往陷入情绪宣泄的泥潭。这个时候,谁的声音更响亮、更真实、更重,谁就能站在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上,谁解释得更有说服力,谁就有更多的受众。
如果说报业史上的第一个阶段是政论时代,第二个阶段是报道时代,那么接下来的第三个阶段很可能就是解说时代。
理论色彩提高了深度报道的水平
中西方对深度报道的传统理解存在差异。在西方,深度报道,又称解释性报道,重视对事实所包含的意义的解读,即通过大量的背景材料,包括其他事实来揭示意义。而中国传统的深度报道是批判性的,即依靠讨论等手法,带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这种形式往往因其哲学而闻名,不仅具有当代社会的批判视野,而且具有强调历史经验的回顾性思维。
无论是基于背景的深度报道,还是基于评论的深度报道,共同的一点就是揭示新闻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拓展受众的视野,让受众不仅知道为什么,更进一步的知道为什么。以背景为基础的深度报道试图以更大的背景为参照,力求更接近新闻事实的本质。换句话说,西方喜欢通过解释的方式揭示事实背后的事实。比如18世纪法俄战争中的一个故事,就反映了这样一种逻辑关系:缺钉,卸蹄,砸马;马被驾驭,骑士独一无二;骑士,战折;战争破裂,国家毁灭。
批判性的深度报道往往反映在鼓声和对新事物的呼喊中,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担忧。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观察社会的传统方式,中国更愿意做思辨意义的探索。一些善用理性思维的人,往往会在文章中加入启发性的信息,使文稿具有启发性的色彩和忧患意识。
事实上,马克思、杰克·伦敦、狄更斯、马克·吐温、梁启超、邓中夏、瞿秋白、陈独秀,这些思想家和作家都曾经是记者。新闻往往包含着复杂的思想和对政治社会的丰富理解。比如阿伦特在采访战犯艾希曼时,发现他并没有强烈的战争和屠杀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只是屠杀的执行者,而不是策划者。他在政治哲学中提出了平庸恶的概念,与极端恶相对应。这是一个伟大的价值观念,是从微小的事物中反映出来的深刻的政治思想变化。
视野的开阔影响世界的概括
以前业内有一个误区,就是关注原创新闻和独家新闻,忽略或者贬低分享新闻,总以为处理编辑分享新闻不能体现一个媒体新闻价值的高低。然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海量的共享新闻,公众需要专业人士提供选择的结果,这就要求媒体将各条共享信息有机地粘在一起。
应该说,选择处理分享新闻和捕捉原创新闻、独家新闻一样重要。从实际工作量来说,选择、处理和编辑共享新闻往往比编写和编辑原创新闻和独家新闻消耗更多的精力。因此,如何选择和处理共享新闻,考验着一家媒体的新闻竞争力。
对于媒体来说,尤其是传统媒体,反应能力和话题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响力。媒体对共享新闻的选择和处理是否独特,需要寻找新的视角,挖掘出共享新闻中独特的新闻点;需要用思辨的笔法深入阐释分享新闻的理性思维,对编辑的知识视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新闻录音理论和新闻影响力理论一直存在争论,但无论他们持什么观点,他们都认为记者应该有广阔的视野。视野在位置和态度上起着关键作用,和写作编辑一样。视角和取向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主观事实的产生,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用知识拓展对新闻现象的理解。
竞争是对境界的争夺。记者不仅要补充材料,还要通过独立的观察、思考和判断,提供积极的、善意的、建设性的观点。视野的局限决定了法律的不完备性,记者总结或提炼世界的事实与视野的广度和方向有关。
《可见与不可见》一书指出,伟大的报道往往违背常识和共识,甚至挑战法律。在深入的调查研究报告背后,一套能够超越普遍规律、挑战主流共识的知识视界和理论体系发挥作用。一直被人们诟病的都市新闻的一个弱点就是,有时价值观的表述脱离历史,缺乏对这些概念内在复杂性的分析,做出简单粗暴的政治判断。记者调查社会,传播思想,但价值观具有内在的复杂性和矛盾张力,这与历史现实是分不开的。记者只有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才能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有更全面的了解,对公共政策有更深刻的理解,有更公正的报道视角,对文章的解读也更丰富。
有了更大的背景作为参考,对新闻事实的理解会更接近本质,记者需要尽力从更广的背景去解释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新闻事实往往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要明确解释新闻事实为什么会发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纵向挖掘和横向比较,让一切事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更好地完成解释的任务。
知识视野支持记者的专业性和公正性,将单一场景中的事实与更大的结构性问题结合起来。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州保持了和往常一样的社会秩序,市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没有受到亚运会的干扰。敏感媒体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变化,纷纷报道。其中《从外表到性格的良性交流》描述了中国从以举国之力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到关爱人民、以人为本的转变过程。“大型演出只是中国大发展的一小步”,形容中国曾经致力于精心组织大型演出,以显示自己的国力。这个阶段是一个国家崛起为大国的必由之路。没有文化和政治意识、历史思维和国际视野,这些报告很难完成。
网络传播时代,内容既不稀缺也不稀缺。稀缺的是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是基于人民利益第一、国家利益第一的价值体系的深刻分析和睿智表达。
浏阳
标题:[陇文化]评论:"碎片化"时代新闻报道应追求深刻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