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评:精英的知识是国人精神生活的盐巴
本篇文章2578字,读完约6分钟
精英知识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盐。没有它,我们的整个精神生活就会变得平淡无味。
在当今人声鼎沸的中国社会,强行用一个声音融合多样性只能算是一厢情愿。寻求社会的最大公分母,即寻求多重重叠共识,就是建立共同的底线。
在一个庶民胜利的时代,精英是孤独的。这在目前的中国知识界尤为明显。新媒体的出现,降低了公众进入知识领域的门槛。阅读不再是知识精英的事情。也可以让草根分享,大家可以生产和传播知识。这颠覆了精英对知识的垄断,破坏了精英的文化优越感。从知识消费的角度来看,虽然平民和精英之间有交集,但一般来说,平民和精英仍然是两个圈子。老百姓的圈子里人声鼎沸,人声鼎沸,大进大出,音量大,流量大,但色彩相对较低;精英圈小,精,位移小,含金量高。面对喧嚣拥挤的空平民知识消费市场,精英市场就像一座孤岛,弱小而寡不敌众。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相信精英的声音不能缺席。精英的知识生产和消费虽然少,但意义非凡。精英知识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盐。没有它,我们的整个精神生活就会变得平淡无味。
2013年的精英阅读与往年有一定的连续性,增量很多。大众消费存在羊群效应,往往是群体消费。所以从畅销书的维度来考察更靠谱;精英阅读大多是个人主义的。虽然有小圈子推荐传播,但是大面积读同一本书的现象毕竟很少。精英阅读是星星之火,一般不会燎原。面对个体精英阅读,如何把握?年底很多媒体或机构以评选年度好书的名义进行了几个版本好书的评选,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的交集和不同的评选理由。作者参考了不同版本的好书列表,同时结合自己的观察视角,有意构建一个简单的知识沙盘。
2012年莫言获奖,不仅是莫言作为作家的加冕仪式,也是中国文学的婚礼。婚礼之后,激情少了的文学生活,回归平庸。2013年,既不丰收也不歉收,文学按照自然的节奏缓缓行进。但是,有一个意想不到的高潮,就是金宇成的《花儿》。这部奇怪的方言小说《花儿》虽然不是著名作家写的,但艺术品质并不逊色于大家。对于中国作家来说,写上海一直是一个很难的举动,想出人头地也不容易。樊华以其独特的艺术方式探索了书写上海的新可能性,复活了上海话的艺术灵魂,用极具上海文化和语言感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海上繁荣的梦。
巧合的是,阎连科的《爆炸记》以故事的方式解释了一个叫爆炸村的村庄的乡土知识。他写了一部当代世界人心的寓言史,灵魂出窍,脓血混杂,神与现实主义格格不入的风格。也忘不了,还有韩少功的《昼夜之书》。作为知青的终身载体,韩少功对能让青春记住甜的或甜的苦的方式不满。《日与夜》几乎没有激情,它以内敛自然的笔触穿越知青的一生,尤其是知青暮年的完整呈现,大规模地打开了当下知青文学的空,刷新了知青写作的新高度。诗人欧阳何江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这是整整一代人的安魂曲。
这是一个怀疑的时代,一个信仰危机的时代。怀疑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信仰?徐贲的《怀疑时代需要什么信仰》一书旨在解决这个重要问题。这本书是关于徐贲评论的散文集,经常在当前的主流报纸上找到。之前是零售,获得了很多掌声。这次集体旅行是以怀疑时代需要什么信念来命名的。这本书没有用抽象的理论和空·霍尔的道德说教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以具体的事件为切入点,通过理性和深入的分析告诉人们,自由是怀疑时代灵魂的信仰。他强调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以建立以自由为灵魂的信仰共识。
共识难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精英的共识难生。近年来,精英之间意见不一甚至相互对立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知识精英之间的社会主义战争浪费了大量的人才和口水,撕裂了脆弱的社会基础。因此,对于知识精英来说,消除分歧,建立共识,从而为支离破碎的中国社会提供基础,就显得尤为严峻。秦晖的《共同底线》一书就明确了这个意图。当然,这不是秦晖一个人的声音,而是知识界的共同愿景。在当今人声鼎沸的中国社会,强行用一个声音融合多样性只能算是一厢情愿。寻求社会的最大公分母,即寻求多重重叠共识,就是建立共同的底线。社会领域如此,思想领域也应该如此。
历史往往被现实照亮。现实越无奈,历史就越能凸显辉煌和黑暗。虽然20世纪正在消逝,但知识界对它的兴趣丝毫没有下降。原因是深厚的历史记忆是不可磨灭的。《现代世界的诞生》是英国历史学家、人类学家麦克法兰几十年来研究现代世界起源的心血之作。麦克法兰改写了马克思和韦伯关于旧制度与现代世界巨大分歧的经典理论,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现代世界的本质和特征,并令人信服地分析了英国现代化奇迹的发生。《囚禁的心》是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奖得主米洛什的经典之作。有人说米迦勒的《被囚禁的心》比乔治·奥威尔的《1984》更伟大,更有意义。同样,为了挖掘20世纪的黑暗历史,安妮·阿普尔鲍姆的《古拉格》拒绝忘记苦难,首次对关押着数百万政治犯和罪犯的集中营——古拉格进行了广角纪实描写,深刻揭示了劳改营生活的制度根源。《华尔街日报》对这本书进行了评论:一部最终让我们看到古拉格全貌的杰作,一本有价值、不可或缺的书。
抢救中国历史记忆是一项艰巨但不可避免的任务。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否则历史的失忆会导致苦难的轮回。在这方面,2013年的收获还是不错的,如的《寻找威廉·爱德华·苏希尔: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的《故国之民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转变剪影》、唐的《陈独秀全传》、的《不堪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学者与政治》,值得关注。陈徒手和杨奎松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相遇不能归结为相遇,但他们的相遇应该受到精英们共同利益的影响。
现实社会仍然是智力观察和思维的硬基地。思想的芦苇在坚硬的土地上生长注定是痛苦的。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千年不遇的巨变,任何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生活的超重和精神的失重。问题不受控制的爆发和信息的病毒式传播使得知识界很难用现有的知识体系来处理混乱的世界。这个世界很难解释,改造更难。中国知识界的危机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知识分子不是救世主,他们连自己都救不了。如果任由这场危机蔓延,知识精英们可能什么都做不了。对于一代知识精英来说,可用的空通常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能指望找到一个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开关。作家洪亮的《出梁庄吉》描述了离开梁庄进城的农民的人生历程。洪亮以史诗般的手法展示了中国本土的精神漂泊和命运。由于洪亮的出色观察,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生动而清晰地呈现在当今中国的公众视野中。——张
标题:[陇文化]评:精英的知识是国人精神生活的盐巴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