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评乱改古诗词:给传统文化“下毒”?
本篇文章3428字,读完约9分钟
孔雀东南飞(肖玉田古诗词画)
电影《画皮2》的剧照
当影视网络已经包围了青少年的课余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传统文化,诗词古语,综艺都在嘲讽,影视都在误用,广告最近都在篡改。乱改古诗词的现象再次引起关注。有人说综艺节目乱改诗词古语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还有人说这是毒害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种中毒现象,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我们来听听相关专家的意见。
你不能有点粗鲁
张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有人说,现在是一个解构和娱乐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过去严肃的事情难免会遇到以解构为名的玩笑式的解构或者玩笑式的解构。中国古典诗歌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人云:诗言志,歌言词。诗歌一直是承载陶的文化元素。但是在今天的解构时代,难免会遇到玩笑和戏谑的解构。
在电视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脱口而出的古典诗词往往被游戏化,有点像相声中的《三国》。它们被同音字和谐音胡乱堆砌延伸,以博取大家一笑。有一个电视知识竞赛节目《中国好诗》,几乎颠覆了这类节目最低限度的知识正确性。在谈到《孔雀东南飞》时,提出了一个无聊的问题,即诗歌中的主人公刘兰芝多大年龄结婚。正确答案更离谱。说17岁是真的,因为这首诗发表于1700多年前,还有一个17。另一个问题,李白、杜甫、白居易谁的作品多?白居易的作品很多,因为他的名字是三个字,所以有很多字。
搞笑在这样的比赛中真的很搞笑。但是古典诗歌的知识,也给滑稽带走了。我们承认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古典文学教育,有其自身的问题,过于枯燥,过于追求标准答案,模式化教学,从而失去了诗歌本身的美感。这样的教学是年轻人解构的巨大动力,尤其是古典诗词。而我们的电视节目和影视剧一味迎合这种倾向,随意恶搞过去美好精致的传统和文化元素。对我们的后代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一说到问你能有多大的悲哀,就会像一群太监一样被接上青楼。那么美丽动人的李煜词,会变成什么样?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解构时代,嬉皮士和愤青。但这样的解构和段子只是年轻人的一种反抗。反抗之后,该怎么活还是怎么活。一个民族文化的古典或古典,或者传承或传承,连正经媒体都加入不了,还以收视率为目的来取笑。忘了媒体有社会责任,有教育国家的责任。
用否定达到肯定
张(著名心理学家)
最近周星驰又搞笑了:一个香港高考考生引用了一句老话“没有梦想,做人和咸鱼有什么区别?”众所周知,这句老话只是周星驰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大众传媒干扰学生学习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最典型的就是那些乱改成语的广告。什么咳嗽不能耽误,又没有蚊子;我还记得我儿子上小学的时候,他经常回来给我背一些网上流行的段子:李白来烤鸭店,嘴里跑了三千尺,挺矫健的!
我该怎么办?一些有识之士提议禁止。大众传媒影响这么大,真的受得了吗?
其实大众传媒颠倒黑白,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是如此。奥地利边境城镇萨尔茨堡以其由美国人拍摄的“音乐之声”而闻名。有很多地方不符合萨尔茨堡的事实。当地人说,游客一穿上民族服装,马上让他们唱雪绒花,让他们很尴尬,因为游客认为这首歌是奥地利民歌。其实《音乐之声》里的歌都是美国人写的。但塞尔堡的人很清楚,这只是一种甜蜜的担心,因为《音乐之声》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收入,所以旅游部门专门开通了《音乐之声》的旅游线路,全程播放电影插曲。一辆载满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汽车唱出了一个我异口同声地叫自己的名字,让你了解大众媒体的力量,感受整个世界的温暖。
再比如更有价值。电影《罗马假日》意外获得井盖。电影里有个关于真理之口的笑话。其实只是罗马街头一个普通的井盖。《罗马假日》上映后,全世界无数游客都想见识一下真理之口。罗马当局利用这种情况,将井盖神圣化,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景点。
事实上,大众媒体的这种干扰并非完全没有优势。客观上增加了观众的兴趣,扩大了成语、古语、典故的影响。我们可以借鉴罗马当局的做法。家长和老师要尽量让孩子比较千尺和千尺的异同,借此机会让孩子多了解李白的其他诗。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更独特的方法,用否定来达到肯定。不是乱改成语和古诗吗?我要来一个全国学生改成语古诗大赛,看谁改的好,改的好。背后有两个心理机制:第一,要想改变,首先要学会熟悉原文。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心理学实验经常使用这样一种方法,让人们造出一些句子,却不能使用土地,结果使人们充满土地,也就是以否定达到肯定的目的。
开古文玩笑是娱乐还是亵渎
杰克(中国当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中国影视创作界在玩转清宫、历史经典、穿越之后,将目光转向了古诗词。谐音词和多义词成为了娱乐圈人无尽想象的源泉,创造了粪毛画墙、体贴衣服等名句。有人认为赢得这样的快感是个好主意,但也有很多权威的声音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玷污和亵渎。
当娱乐明星很难。当他们不够创新,不够搞笑的时候,很多人会批评他们太高,不如给基层的人让路。当他们符合基层时,有人批评他们应该注意公众影响。这个矛盾是无法平衡的。然而,批评者的指责也有一些原因。电视剧和网络文化开始在全国传播后,年轻一代的语文能力真的比以前差了,甚至有必要尝试通过重新分配高考成绩来解决。
与其把责任推给娱乐圈和媒体,不如想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扭曲历史文化的娱乐,或者为什么年轻一代更喜欢恶搞经典而不是背诵经典。
在国际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可以分为两个阵营。一个美国的代表,大部分人根本叫不出前任或者前任总统,热衷于把所有的经典文化打破成炸薯条和炸鸡,让幼儿园的人也能看懂。在这样一个国家,创新永远大于一切,一切传统的都被视为保守势力。另一个是像日本这样的国家,几乎每个人都能背诵一战前的年表,却选择性地忘记了一部分历史,把保存自己的民族特色作为最高理想,甚至牺牲了客观辩证的价值观。
悠久的文化给中国文化留下了巨大的遗产,这些智慧不时可以被发现来解决今天的实际问题。但是,就未来的发展而言,历史已经证明,中国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只靠文化家族生存。复兴需要开放和创新。因此,中国将走上一条新的道路。创新就是在经典面前没有禁忌,需要极大的社会包容。传承就是真正把传统文化读透,能够教人释疑,需要的是大量长期持续的努力。在西方文化中,这似乎是矛盾的,不可调和的,但中国文化一直精通兼顾的技巧,即所谓阴阳。
目前中国新一代的语言问题,就像中国足球一样,不是几个喷雾器或高手就能扭转的。基层教练才能真正懂球,让娃娃玩好,以后这个职业才有希望。如果家长和老师的语文还在高考水平,谁能保证孩子一下子就懂了,拿到听写冠军?
古今江悦照一轮
五岳三人(专栏作家)
最近有个貌似学过古诗词的人发表了一个感想,说古诗词这几年不断被电视剧改编,成语被广告赋予了新的含义,小孩子们担心恶搞各种古文的文化流失。
说实话,我们经常在网上把这个话题叫做月经贴,很快就会有人冲上来发类似的感觉,然后被一堆网友用砖头拍回去。这并不是说擅长用砖头拍照的网友对文化不尊重,而是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时代确实变了。
回想100多年前的科举时代,我们的前辈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古诗和古文化方面的专门训练,除此之外,他们渴望学习。那时候别说考上一个进士,就是一个好朋友,自从得了秀才之后就没进步过。估计他在诗词散文和散文方面的造诣比现在中文系的教授都要好。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就是,
现在这个时代其实是一个解体的时代。原本用来静下心来积累圣贤的学问,已经成了考试中不重要的分数。一旦神圣的光环褪去,难怪孩子们用它来做一首替代歌曲来咏唱志愿者。其实我个人很怀疑当年的孩子不是那么老实,会灵活地读各种经书。同治皇帝曾经把一个不用乐器的君子的话掩盖起来,变成了一个不哭的君子,让老师不哭了。
我很能理解那些担心文明丧失的先生们的心情。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不好的预兆,说明受众群一直在萎缩,但是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只要圣贤古云不再是最重要的东西,衰落就在所难免。更何况现在娱乐和文化都多元化了,京剧即将成为表演艺术,你见过什么东西成为牌位后还能有生命力的?反正我没看过。
不过,我想安慰一下这些先生们。小时候很倔,我妈逼着我背了好多唐诗宋词,基本属于那种念经无意的小和尚。然而,当我第一次在烟雨中漫步江南时,走进一座古庙后,烟雨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南朝的480座庙宇。这是一种文明的代码,已经存在于我当年不打算背的诗里了。不是我们抛弃了自己的文明,而是我们没有找到一个触发点来点燃那段短暂文化的基因。相信我,很多人都会发现,文明还会继续。
标题:[陇文化]评乱改古诗词:给传统文化“下毒”?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