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市场对"泰坦尼克"审美疲劳 迷你剧惨遭滑铁卢
本篇文章1656字,读完约4分钟
一百年前的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在英国起航,承载着许多人对新世界的向往,最终沉入冰冷的大西洋海底。从此,这部历史悲剧被无数次改编成小说、电视、电影。从1929年的《大西洋》,由于法律问题,只能由虚构的船只绘制,1953年的《泰坦尼克号》第一次真实地反映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从1958年上映的《冰海沉船》到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泰坦尼克号》,银幕上这艘巨轮一次次沉没。
今年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欧美各大媒体再次将目光投向这块蛋糕,各种制作陆续推出。以前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被改造成3d版,重新出海。后来各大电视台推出了迷你剧、纪录片、纪念文章、报刊杂志、博物馆活动等。在观众狂轰滥炸之后,市场终于对泰坦尼克号产生了审美疲劳。
同名小戏遭遇滑铁卢
在众多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影视作品中,英国itv电视台制作的迷你剧版《泰坦尼克号》备受关注。不说别的,只有这部剧的编剧是朱利安·费罗斯,最近很火的《唐顿庄园》的编剧。该剧自4月12日起在英国播出,每集时长一小时。凭借《泰坦尼克号》的辉煌和黄金编剧,该剧首映式吸引了740万观众。然而这部迷你剧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掀起收视狂潮,而是一路下跌。第三集播出时,只有350万观众收看,收视率下降了一半。
最让人诟病的是这部小戏的剧情设定。也许是因为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走在了前列,电视制作人知道他们的作品难免会被拿来比较,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被贴上模仿和刻板印象的标签。所以相比电影版的泰坦尼克号,itv的泰坦尼克号放弃了专注于男女主角爱情桥梁的手法,专注于船上群体形象的描写。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什么特色鲜明的主要人物,但通过聚焦不同阶层的乘客和船员,从多个角度呈现了泰坦尼克号沉没前几个小时和船上每个人的命运故事。
多线和组像的叙事手法是朱利安·费罗斯的特长,但他在这部小戏中遭遇了挫折。英国《每日电讯报》讽刺地指出,该剧缺乏对人物情感的塑造和渲染,以至于灾难发生时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如果一对情侣在整部剧中只谈了5秒钟的恋爱,观众在沉沦的那一刻无法沉浸在人物的精神世界里是情有可原的。但制作人采取了不同的手法,让每一集都以撞船沉船收场,故事和悬念的缺失也让观众觉得无趣。
观众对这大餐已经厌倦了?
尽管受到批评,但许多看过这部剧的观众仍然认为这部电影制作精良,演员充满灵气,这延续了英国戏剧一贯的高标准。为什么这部耗资1200万英镑、演员阵容豪华的作品会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沉没?原因是媒体对文化符号泰坦尼克号的过度消费,难辞其咎。迷你剧《泰坦尼克号》的制片人西蒙·沃恩说,制作迷你剧的想法是五年前产生的,当时很多人都希望对《泰坦尼克号》大惊小怪,但他没想到竞争会如此激烈。
粗略估计,以泰坦尼克号沉没一百周年为契机,发布的纪念作品不下10部。除了卡梅隆的3d版《泰坦尼克号》和itv的迷你剧《泰坦尼克号》,还有bbc的《泰坦尼克号与莱恩·古德曼》,第五频道的《泰坦尼克号:天启》,国家地理频道的《泰坦尼克号重建》等等。亚马逊上有10多张各种泰坦尼克号故事片和纪录片的DVD。com。虽然这些DVD是打着新推出的旗号卖的,但大部分无非是把旧内容装进百年马甲重新上市,玩新瓶旧酒的老把戏。
这些专题和纪录片的切入点是不一样的。从泰坦尼克号的驾驶舱和锅炉房,到如何保护深埋在大西洋中的泰坦尼克号残骸,各行各业的人都从里到外对泰坦尼克号进行了清理。各大平面媒体、博物馆、主题公园也对这个时间节点大做文章,希望从中分一杯羹。在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轰炸下,即使泰坦尼克号是一顿美味的大餐,如果尝了无数遍,观众大概也会有嚼蜡的感觉。同一题材的过度消费,对观众和制作人都有伤害。
虽然迷你剧《泰坦尼克号》看得很惨,但是围绕这艘巨轮的媒体大战还远没有结束。由英国广播公司投资的12集迷你剧《泰坦尼克号:血与钢》即将上映。据悉,这部迷你剧放弃了沉船主题,而是聚焦于泰坦尼克号建造期间白星航运公司内外的政治经济角力。这一顿大餐,炒了好多次,又上桌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引起观众的食欲。
标题:[陇文化]市场对"泰坦尼克"审美疲劳 迷你剧惨遭滑铁卢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