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化的繁荣有赖于艺术家创作意识的觉醒
本篇文章1141字,读完约3分钟
“创造和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最感人的一句话。文艺创作归根结底是文艺工作者的个体精神活动,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最终取决于艺术家自我创作意识的觉醒。文艺工作者作为时代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应该保持敏锐的时代意识,保持对人们意愿的深刻理解,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生活的精神。这样才能端正创作态度,表达人民的心声,记录真实的时代人心,创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与以往剧作家的成就相比,我们是惭愧的。关汉卿写的《窦娥元》,震动了大地,也震动了大地。汤显祖在明朝本着“存天理灭人欲”的精神写下了歌颂美好人性的《牡丹亭》。曹禺创作的《雷雨》在他孤独的海内外之旅中震撼了时代的灵魂...但我们正处于和平发展的盛世,却达不到先贤的精神高度,实在可耻。
与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相比,我们深感差距。面对在政治、经济、国防和外交上崛起的现代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进步和影响还没有呈现出同步前进的趋势。我们似乎并不确切知道普通人想要什么,想要什么,爱什么,担心什么。人造景观的场景中,或者一些金玉堆砌、五彩缤纷的舞台制作中,是否存在虚假、虚幻的元素?
与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创造性努力相比,我们也感到精神热度有一定的下降。从《桑树平年谱》到京剧《曹操与杨修》;从电影《牧人》到小说《白鹿原》;从油画《父亲》到唱片《姐妹鼓》...相比之下,文艺是否逐渐对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表现出某种徘徊或心不在焉的关注?
甚至,和我们曾经创作的作品相比,我们也感到了一些冷酷和轻率。在泛商业化、泛娱乐化、泛市场化等充满“三关”气息的新一波娱乐浪潮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活热度在下降,创作作品的激情和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融化”。有的时候,为了私利,虚荣,有意无意,回避什么,甚至迎合什么。曾经比生命和个人利益更受重视的理想、追求、责任和事业、感情和道德,正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偶然”、越来越“实用”。
近年来,文艺创作中互相抱怨的声音层出不穷。似乎每个人都很沮丧,满腹牢骚,但没有人对此负责,每个人都有理由和袖手旁观发号施令。在这种充满抱怨的氛围中,只缺少对自己的一个提问,缺少对职业、部门、地区、行业的一种自我审视和自我激励。其实真正的杰作并不是在纵容中创造出来的。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经历过各种考验和磨难,每一个优秀的人才都经历过成长中的痛苦和磨难。
文艺是情感的一种形式,创作是用文艺的形式来表达、传递和记录时代和人民的情感,文艺工作者要时刻对时代敏感,时刻对生活、对生活、对人民充满热情。不要少抱怨,不要推脱,不要生气焦虑。只有调整心态,稳定精神,才能做好实事,创作出真诚的作品,无愧于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代。
标题:[陇文化]文化的繁荣有赖于艺术家创作意识的觉醒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