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如何才能增强文艺批评的有效性
本篇文章3206字,读完约8分钟
文学批评有效性的解决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当然,综上所述,可以说主要涉及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所谓主观方面,是指批评主体的水平、修养和状态;客观方面是指社会环境、接受生态和文学批评的评价标准。文学批评有效性的实现是主客体双向互动的结果。很难从个人角度工作或者只关注一两个环节。
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多元化取向、缺乏深度和浮躁的氛围都给文学批评活动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我认为,目前对文学批评最不满意的是人民和业界,主要集中在批评主体上,尤其是一些文学批评的风格、方式和观念上。要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做出努力,做一些扎实有效的工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对批评建设有明确指示:培养高素质的文学批评队伍,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学批评,褒善贬恶,激浊促清。这一要求不仅是文学批评家的殷切期望,也是解决文学批评有效性的出路。
我们应该用《决定》的要求来反思文学批评的现状:我们的文学批评家的素质够高吗?现有的文学批评是否积极健康?优秀的作品有足够的好评吗?不好的作品有没有被贬低的地方?它将如何发扬有益的东西?有害物的压制和清除呢?这些都与文学批评的主体和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要想增强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就必须在上述问题上有所突破和改进。
在这里,关于如何增强文学批评的有效性,我只从批评主体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或许最迫切的,是让文学批评具有诚实可信的精神,绝不做自欺欺人的事。众所周知,文学批评不是获奖感言,不是赞美诗,不是广告,不是海报,不是诽谤,不是私下嘀咕,更不是讲稿。严格来说,文学批评活动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理论界或批评界的集体事业。诚然,批评家会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会有自己特殊而独到的解读意见,但归根结底,每个批评家本质上都是在代表某些群体、阶层、利益集团和观念倾向说话和阐述。不承担责任,肩负思想、精神、文化责任的批评家,就不是好批评家;一个不能面对自己又不敢解剖别人才解剖别人的批评家,不会是好的批评家。批评家有自己的立足点,擅长武术。鲁迅说得对:在文学批评史上,我们见过没有某个圈子的批评家吗?都有,或者美的圈子,或者现实的圈子,或者进步的圈子。没有一定的批评家圈子,那是个奇怪的人。说自己没有圈圈,不过是一条遮眼睛的魔巾。(《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49页)所以,批评家要想被人信任,就必须诚实,立场鲜明,明码标价。如果有人装扮成共识、中立或普遍性的代言人,看似豁达、公正、不偏不倚,其实是文学批评的禁忌,这在当今社会不仅没有,即使有,也是假的。
第二,和前面的文章有关,就是文学批评一定要准确恰当,实事求是,有利有弊。这是文学批评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提升其知名度和威望的根本途径。我们的一些批评之所以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批评者受到各种因素的约束和束缚,失去了说实话的勇气和骨气。写出来的话一落到纸上,他们只是说好,只有表扬,没有批评。文学批评家因此成为文学的赞美者,缺乏坦率的交流、真诚的对话、精辟的评价和反驳。这样的批评很难进入作者和读者的内心,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试想,对于充满浪漫情怀的富家子弟,装逼古雅卖淫秽书籍的乞丐,没有对错之分,这也是一种对错。都是低头眉毛,不敢说或者不屑说。那么,这是怎样的批评家或文人呢?必须先对他掉以轻心!(《鲁迅全集》,第6卷,第309页)诚然,有些批判文章不是不写一点批判,只是抽象现象中的一个小问题,很少或从来不涉及具体的文艺作品;有些评论文章一般讲尖锐的观点,但一旦和实际作品挂钩,就会互相掩盖,互相抓痒;有些批评文章喜欢在语言、结构、技巧、形式等方面旁敲侧击,而对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历史观、审美观却充耳不闻。其实这种美的审美分析是不会触动任何人的心灵和神经的。我们反对利用一时之机扼杀或全盘否定文艺作品,反对在温柔的土地上驰骋马匹,但绝不赞同那种以妓女为英雄、谄媚、夸张、拒批的土气好老头的庸俗作风。文学批评家在揭示作者才华和成就的同时,指出他创作中的不足、局限甚至错误,做一些砸苹果的工作,并不矛盾。很难说是批评。只有爱其丑,知其丑,才能表现出批判的交心和辩证的正义。鲁迅不止一次强调,批评必须说是弊大于利。(《鲁迅全集》,第4卷,第528页)看来这个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如果文学批评习惯于在阻力最小的路线上走来走去,喜欢用钝刀子切肉,擅长今天的天气,哈哈哈哈,这种批评无异于误导和堕落,很难产生可信的影响。
第三,要增强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必须打破通常精英批评和学术批评所掩盖的局面,让更多的人参与批评活动。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和无效性,以及其效果的大小和效益,只能由接受者和人民来判断和确定。另外,现在的媒体非常发达,公众发表意见的平台很多。因此,为了增强文学批评的有效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需要增强批评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文学批评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人民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深层力量源泉,走文化发展的群众路线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在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方面,《决定》要求将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查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众评价先于专家评价。这说明了大众参与文学批评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大众的积极参与和投入,没有他们的认真关注和内在热情,没有他们作为批评主角的自觉作用,几乎不可能彻底解决当代文学批评的有效性。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大众文学批评有许多专家不具备的独创性和独创性。他们的语言是生动的,他们的心是一样的。他们的爱恨情仇比和事佬还要清楚(《鲁迅全集》,第6卷,第348页)。要给文学批评增添新的活力,就必须开展群众性的文学批评活动。
第四,这可能是老生常谈,但不能说要提高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就必须有效地实施文学批评的争鸣、讨论、讨论和反批评的做法。文学批评的有效性是拒绝冷清;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归根结底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落实。因为事物在比较中存在,在斗争中发展。对于文学批评来说,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争鸣,真正的活动来自于争鸣,真正的作用来自于争鸣。听不到不同的声音,看不到不同的意见,死了,不玩了,没有辩论对抗的气氛,即使正确的意见再出现,也会显得单薄,突兀,缺乏基础。君子和而不同。争鸣是发挥文学批评潜力最有效的方式。逃避各种批评是有害的。文艺必须批判;批评错了,就要用批评来抵制,才能让文艺和批评一起前进。如果你闭口不谈,文学界被认为是干净的,结果会是相反的。(《鲁迅全集》第5卷第580页)有人把当代文学批评的缺陷概括为三点:游戏化、作秀化、肤浅化。我觉得大体上是对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通过批评和反批评来认真解决。不甘或无力抗衡,随波逐流,人情、面子或利益,说白了就是把个人得失放在首位,玩弄审美理想,追求真理,缺乏坚定信念和高尚灵魂的表现。对于这种文学批评,人们只会投以鄙夷、蔑视和蔑视。
文学评论家有点像医生或者文物鉴定师。医患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大家都知道。一个能救死扶伤的好医生,是善良的,是慈爱的,是受人尊敬的。医生如果盲目诊断,开假药、假药、贵药,就会失去患者的信任。据说文物界有一句话:要先鉴定自己,才能鉴定珍品。目前文物鉴定混乱,烟雾弥漫,这不仅是唯利是图的商人所为,也与一些不懂道德良心,违反职业道德的鉴宝专家的行为有关。相信文学评论家会从医患关系和寻宝行业的问题中吸取教训。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有更多真正的批判,才能有文艺更新,批判更新的希望。我们应该改变对文学批评不够重视的局面,营造一个开放、有针对性、科学推理、民主和谐的文学批评环境,特别是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批评家,即扎实、清晰、真正理解社会科学及其文学理论的批评家(《鲁迅全集》,第4卷,第245页)。这样,我们的文学批评就会赢得人民的欢迎。(董)
标题:[陇文化]如何才能增强文艺批评的有效性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