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寂寞岁月的阅读
本篇文章1386字,读完约3分钟
在我的书柜里,鲁迅的作品一般都是完整的,但不是近几年出版的装帧精美的《鲁迅全集》,而是20世纪于本中转载的文革期间作者自选作品。站在柜子前,扫一排排整齐、版本统一、页面发黄的“书”,会让你想起鲁迅一直陪伴你的孤独日子。
“文化大革命”初期,父亲的几千本书被部队造反派抄走了,家里只剩下两个书柜:きだよ0/空如意。1966年暑假结束,但新学年并没有如期开始。突然在家闲着,实在无聊,就想找几本书读读。当时家里除了《毛选》、《语录》之外,能称得上文艺的只有一本——鲁迅小说。这是我大我两岁的妹妹从学校图书馆借的。那时候中学忙的前所未有,革命性质的忙,革命性质的也忙,这本书自然还不了。15岁的时候,读鲁迅还有点早。但饿了,就硬着头皮去看,一字一句,甚至渐渐读出了一些味道。先是《阿q正传》《孔乙己》,后来是《伤逝》《狂人日记》。我每看一篇文章,就标志着离成熟更近了一步;而且每次重读,总会有新的理解和更深刻的体会。在文化贫瘠的那些日子里,这本小说集就像一座储量丰富的矿山,不断开采,从未收获。翻来覆去看了将近一年,突然号召学生“复课,搞革命”,似乎恢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所以这本陪了我很多天的书,就该还给老家——图书馆了。当时我是很舍不得还的。在我的迷恋下,我不得不拿出我们祖先在发明印刷术之前的看家本领——临摹!于是我把《伤逝》和《狂人日记》的全文抄成一篇日记。这后来成了我文革时留下的第一份“稿子”。
说我书架上的鲁迅作品都是“文革版”也不全对,除了一本《热风》,是解放初期的繁体字版。淡黄色的封面上是鲁迅的头像。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见证了我对鲁迅杂文的最初理解。
说起来,从读鲁迅小说到读鲁迅杂文,相隔五六年。1972年春天(当时我已经调到淮北农村两年多了),有一次我去县城,去一家化肥厂雇佣工人的“他是我哥哥”那里玩。他们白天去上班了。我一个人呆在宿舍,无事可做。我看到箱子上有一本旧书,上面印着鲁迅的头像,写着“热风”二字。怀着对鲁迅小说的热爱,我耐着性子看完了这个题目的古怪随笔。虽然大部分章节“没有很好的理解”,但是作者有见地的见解可以在几篇可以理解的文章中看到。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我被巨大的影响所震惊。同学下班后,我找他要纸笔,想抄一些。但他说:“拿去吧。不知道谁带的。没人看得懂。”。于是我把它带回了农村,认真研究,并且“理论联系实际”。越看越过瘾。
让我惊讶的是,第二年回上海探亲的时候,在一家不是别人,正是毛选和实用书籍的书店里,发现了新版鲁迅全集。我大吃一惊,拿出“修地球”来之不易的钱,一下子买了好几本书。幸运的是,当时这本书的价格极其便宜,一本160页的《呐喊》只要6美分。就这样,我每年从农村回到上海都会买几本。过了几年,我收集了鲁迅的全部作品,包括他死后别人编的《集外文集》。回到农村,我就拿下来看。每当下雨天休息的时候,我都会和另一个同处一室的知青,倚着床,分享一本书。外面阴雨连绵,但有鲁迅陪伴,两个生活在穷乡僻壤的知青,会有思虑千年,流浪八荒的福报,简陋的草堂会有生机,会有良好的“人品”。鲁迅的冷幽默经常让我们发笑。有好几次,我看了笑都不知道。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傻笑起来,然后相视一笑...至今难忘。
就这样,我在错误的时间读完了鲁迅所有的作品。这不仅解决了我当时的饥渴,甚至到了今天,我还能感受到孤独岁月里读鲁迅给我带来的无穷好处。
标题:[陇文化]寂寞岁月的阅读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郑渊洁“语录”
下一篇:[陇文化]新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