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艺道长青精神永恒——石鲁的艺术人生
本篇文章1800字,读完约5分钟
搬到陕北(国画)石路
家家户户都在插花(国画)石鲁
《剪羊》(中国画)中藏族生活的小场景
司机(国画)石路
人们骂我野,我更野,寻找平凡的东西,创造奇迹。人家怪我,怪我更怪,不屑做奴隶。人家叫我乱不乱,不可能的法律更严。人们嘲笑我。还不算太黑。太黑了,惊心动魄。野怪混沌够黑,你有舌我有心。生活给我带来新的想法,我把精神传递给生活。这是画家石璐1963年写的一首诗。那时候他已经过了毫无疑问的年纪,在中国画界颇有威望,但锋芒丝毫不减。石鲁的困惑既是对自己时代的清晰认同,也是对自己艺术道路的怀疑。
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公认的大师,石鲁以自己的名字向石涛和鲁迅致敬,表达了自己崇高的艺术思想和精神信仰,一生都在探索、实践和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理念。他在许多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篆刻、诗歌、文学、艺术理论都很独特,作品个性鲜明,时代感和前瞻性很强。今年是石鲁诞辰100周年。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艺术之路常青石路百年艺术展,以400多幅作品,展示了石路在艺术创作各个阶段的思想、主题、创作风格和技法,以清晰地反映他的艺术在时代背景下的变化和独特风格。
石鲁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的革命文艺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自1940年以来的十年里,他创作了许多反映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木刻版画和其他艺术作品。建国后活跃在陕西艺术战线的石鲁,总是怀念年轻时参加革命和战争的经历。他的陕北黄土高原和延安题材的绘画有着永恒的吸引力。石鲁认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不是简单的场景再现,而是要求艺术家认真思考造型艺术的规律,力求新颖、丰富、含蓄,对特殊的形象和历史事件有具体的见解,从而赋予作品革命史诗的价值。作品《迁陕北》是石鲁在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创作的。作为他在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在众多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它的特点在于,石路没有用常规的方式表达领袖,而是把领袖放在一座壮丽的山顶上。画家用雄壮的黄土高原衬托出领袖和共产党员旷达豪迈的风格,巧妙而耐人寻味。
除了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浪潮,30岁的石鲁也充满激情和强烈的创作冲动。他秉承从生活出发的宗旨,深入祖国各地,与建设者同吃同住,为劳动人民画像,用画笔展现和歌颂时代新气象。1955年至1956年在印度和埃及的写生之旅,使石鲁认识到,只有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绘画艺术,才能在世界艺术森林中立足。此时,石鲁开始在早期水墨技法中反思西方绘画倾向和审美情节倾向,学习中国古典美学作品,临摹历代名家书画,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丰富艺术创作。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藏族人剪羊生活小场景》、《山区梯田建设》。
生于北方的长安画派,以西北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为主要载体,将革命浪漫主义与阳刚磅礴的美学思想相结合,在展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时代风貌、中国画创新和民族绘画语言探索、西北绘画题材探索和发展等方面走在时代前列。其中,石鲁作为长安画派的理论旗手和集群风格设计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一只手伸向传统,一只手伸向生活的思想成为当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的指导思想。我们热爱西北,热爱西北壮丽的景色,热爱西北壮丽的人民,热爱伟大的革命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些是我们艺术品位的主要特征。石鲁曾在文章中写道。
1970年后,经历过身心折磨的石鲁,重新拿起了画笔。他在艺术风格和笔墨表现上变得更加精炼,对境界的理解也更加深远。强烈、陡峭、跳跃等石头般的文笔是他后期艺术的精髓。借助传统文人画中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语言,石鲁体现了他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他捍卫真知和真理的信念和在特殊时代坚持艺术观念的决心。作品《玄武图》创作于1970年。画面中的蛇和龟,动作简单利落,构图简单却蕴含着巧妙的思想,就像石鲁创作这幅画时意识到的:蛇动,龟静,静中动,这就是世界风格。聪明的时候就会这样。
纵观石鲁一生,他活得坚决而顽强,活得精彩,活得更精彩。大量优秀作品用中国符号深刻诠释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在乎未完成的创作,感叹时间匆匆。生命也许稍纵即逝,但它古老而强大的创作精神和真挚的艺术灵魂早已成为永恒。(容池)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艺道长青精神永恒——石鲁的艺术人生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