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老梅著花,姿媚横出——金农和他的行书《华山碑札》
本篇文章1787字,读完约4分钟
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藏华山纪念碑扎庆金农
在清代中叶的文化地图上,金农是扬州八大名怪之一。很多人认为他是扬州八怪中最受欢迎的。金农善诗书画,善收藏,嗜金石,善鉴赏。晚年居扬州,以卖书画为生。他可以说是扬州画派和画家中的代表人物。
晋农(1687-1764),又名寿门和金吉;东新号,失踪山人号,曲江外市,索龙仙客,拜尔盐田财主,西野居士,新僧,金二郎等。因为他们生活在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所以也被称为三朝老人。《清史稿》生于浙江仁和(今杭州),有一个传说。
金农的画是自然的,表达自己的精神和感情,写意而生动。画的花卉速写,特别是梅花,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古朴有趣。他涉猎绘画时已逾半个世纪。他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挑战了那句他这辈子不学艺术的老话。他受过丰富的教育,绘画造诣很高,创造了奇迹。
金农的书法是扬州八怪中成就最高的。他生活在赵孟頫、董其昌那种优美的书法风格风靡文坛、科学界、官场的时代,但他并不随波逐流,在时风之外取法中魏碑版。现代学者马宗豁曾盛赞金农在铁学盛行的时代能够找到自己的路。金农的书法是古拙的,很有趣。他创作了自己的漆书,李殊、李凯、曹星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从小就才华横溢,受过良好教育的金农,师从大学者、书法家何超,被推荐为博学多才的著名学者,可惜失败了。这对以往的学者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中年以后,金农开始游遍全国,最后定居在江左名城扬州。当时的扬州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繁荣,人文环境优越。从那以后,金农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
天性懦弱的金农,有时也能发家致富,但往往是用手分散。他们往往要靠卖古董、抄佛经、刻砚为生,以至于死后总是来寺庙居住,甚至没钱结婚。金农虽然时常吃苦,烦恼,有未能遇才不遇的遗憾,却从未失去文人的浪漫情怀。可以说他一生都是自由自在的度过的。
除了金农不同寻常的气质和行为之外,主要是因为他非凡的艺术追求。金农的书法有法汉魏碑、佛经、韩非白书、禅山碑、天发神碑等。,有自己的漆书,又叫寿门书,最有特色和个性,完全不同于道家书法体系;他的草书风格也是以碑的书法为基础的,很有意思,很独特。金农的书法颠覆了传统书法的审美追求,赋予了它新的审美内涵。
金农的漆书出自《中国八股书》,它平而似毛笔,墨浓而黑,笔画粗细,结构工整。他把墨汁浓稠的隶书漆字混在一起,诞生了古拙。他的草书风格融合了汉魏碑本和漆书的笔法,笔法粗犷、紧凑、倾斜,有一种古朴的感觉。
在金农的书法中,不是他的漆书,而是他的草书,最精彩,最动人,最受推崇。但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流传下来的墨迹来看,他的草书多为手抄本,多为一些日常诗词书信,但其他形式的书法很难见人。也许正是这种自由随意的创作状态,赋予了金农天真自然的魅力。由此,又一次证明了苏东坡在开篇就断言是贾尔人,反映了金农“以心为师”的书法思想。
在书法史上,有一句话叫天下第一家。金农的骂人话虽不能说是占尽各家之长,但说金农把汉魏北本和铁血结合起来,也不为过。有人评论说,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成功运用题跋结合法的人,颇有切题之处。的确,除了审美意义,金农的草书风格也为后人学习书法创造了新的范式。
金农草书体包括隶书体、篆书体和佛经体。点绘,类似于李、凯,既有魏北的笔法,既飘逸,又灵动洒脱。尤其是他的亲笔书信,朴茂生的样子,更有一种自发的意味。清代诗人、书法家姜昆在《董欣后记》中称赞董欣先生的书,古道纯(醇),源于汉代,溢于草中,如旧梅花,姿美。
《华山碑札》是金农写给他朋友的一封信,是他关于跑草诗的书信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是金农晚年的作品。他用钢笔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墨水的颜色自然地改变了。行书夹杂着楷书、连草书、隶书、篆书的笔法,也是走草,像楷书、隶书。它极其多变,但却是一个整体。整件作品充满了敏捷性,自然而生动。隶书的偶然笔法,既增添了醇厚的质朴,又使之活泼俏皮。构图东拼西凑,字势左高右低,笔画从左到右,变化丰富,内敛简约。
华山碑札看似衣衫粗糙,实则美在凝视精品。可以说,华山碑是金农长期书法学习的积淀,也是他书法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今天看来能引起崇尚写意、抒发精神的人们的审美共鸣,追求者也不少。可惜很多人看到或学到的只是皮毛,而不是他优雅的文学知名度。(王文英)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老梅著花,姿媚横出——金农和他的行书《华山碑札》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对草书的偏见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