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在黑白世界中放牧心灵——丁彦平
本篇文章1436字,读完约4分钟
一手拿着教鞭,一手挥舞着狼毛,教鞭和毛笔是丁延平生活楼的两大支柱。对他来说,教书育人是安身立命之本;泼墨的话,需要清心提神。多年来,丁延平白天教书,晚上花了很多时间,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寻找,创造了一片放牧心灵的艺术净土。
因为书法,丁延平感受到了生命价值被肯定的尊严,这是他热爱书法的根源。
“小学的时候,我因为文笔好,经常被老师表扬。五年级的时候,我也给老师写画框;初中的时候,我写对联写得好,被邻居夸,爸妈很开心。虽然家里很穷,但父母支持我写作,努力攒钱给我买墨水和纸。书法从小给我很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所以对书法热爱很深。”丁延平说。
1996年,丁延平考入临洮师范学校,在崔伟、苏建军、焦汉等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走上岗位,踏上了书法的正确道路。他第一次来到唐凯,沉浸在刘燕,奠定了扎实的书法基本功。他的楷书作品获得全国师范生书法比赛优秀奖。毕业时在学校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这鼓舞了他,增强了他的信心,也更加努力了。毕业后,丁延平被分配到西工一和平小学任教。虽然他生活在一个偏远的村庄,但他对书法艺术的迷恋却没有改变。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国书坛动态,他订阅了《书法导报》、《中国书法》等报刊。多少个寂静的夜晚,离别之后,丁延平总是沉浸在书法理论中,常常熬夜到零休息。当年《中国书法史》《书法美学》《书法导报》《中国书法》《唐诗宋词》等书成为他最亲密的伙伴,大大提高了
他的书法理论素养和文化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除了发帖和阅读,丁延平从不错过向同学学习的机会。他经常利用休息日把自己的书法作品带到市里去征求石彦明、杨宝全、杨天盛、陈智强等人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们对他的书的批评,并在创作中尽可能地加以完善;另外,每当他听到外地著名书法家来定西交流思想的消息,总会带着作品来这里求教。王、、等书法家对他的作品作了评论,使他受益匪浅。丁延平因为谦虚勤奋,书法创作进步很快。2005年,其图书作品进入甘肃省书法篆刻新作第二次展。特别可喜的是,2007年,他的图书作品进入展览,提名中国书法协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丁延平认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表现形式。作为一名书法家,只有在植根于传统文化、借鉴传统、创新的基础上,在传统观念与现代精神的融合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才能在书法艺术表现上有所作为。
基于这种艺术观,丁延平在书法实践中不断吸收传统书法艺术的精华。他从唐杰开始,研究刘公权的《神秘塔》和《神策军》
打下坚实的基础后,碑、颜真卿勤奋碑、多塔碑、麻姑仙坛等。,以猎草为主,苦于王羲之的《圣教序》、《十七帖》和米芾的《蜀黍帖》,以增强其飘逸灵动。丁延平的视野开阔,取法传统,除了二王、米芾之外,还涉猎苏轼、黄庭坚、王铎等,并取、、亦营碑等汉碑古朴厚重的风格,李的《千字文》、吴昌硕的笔法,丰富了他的行程
作为一名探索型书法家,丁延平非常重视书法语言的创新。在他的作品中,他试图将汉碑浑木古拙与二王、苏皇密家的飘逸洒脱相结合,使他的草书作品雄浑笨拙,笔触灵动,线条浑厚激昂。书中不时出现的方笔,增强了线条的力度和粗细感,而字与字之间的细线则营造出一种连贯流畅的趋势,生动而优美。
丁延平深知,书法语言的创新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是书法家一生的事业,这就要求书法家不仅要在书法技法层面下功夫,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因此,他未来的任务是冷静地学习和创造,在黑白世界中放牧自己的灵魂,在墨香中期待艺术和精神的升华。
标题:[陇文化]在黑白世界中放牧心灵——丁彦平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书画家到通渭送温暖